“不是父親不肯支援嗎?父親是百官之首,諸侯之首,若父親肯支援,誰能反對?”
張超苦笑。
事情哪有這麼的簡單。
“我們都是在浪潮尖上,只能順勢而行,不能逆勢而行。這次回京時,我根本沒想過要做什麼,可是許多人跟我說,讓我代唐,他們說承乾不行。你知道這些話越來越多的人說出來,尤其是許多實權文武說出來時,有多危險嗎?”
“夏花,就算是我,也不能逆這浪頭。”
看著夏花繃著的臉,張超不想再解釋什麼。
“等到明年五月,到時你們乘季風南下。乘季風南下再西行,一路上會快捷許多,我會先安排一批人去那邊,為你們建好城堡,開闢一些耕地,放牧一些牛羊,到時你們過去之後,也不會那麼艱辛。”
“爹,如果你真疼愛女兒,那就別把陛下流放到那非洲去!”若華道。
“如果他願意,當然可以留下,但他並不想留,我也不會勉強。”
八月八禪讓大典。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朝堂上,這段時間,張超也一直在進行著各種人事、組織的調整。
現在的調整,基本上就是為新朝做準備了,上來的人,就會是以後新朝的人,甚至現在調整的衙門架構,也會是新朝以後的架構。
長孫無忌等人已經辭去內閣職務,現在馬周是次相,褚遂良、岑文字、于志寧、楊師道等依然是群輔,加入了王珪、唐儉、鄭善果三人為輔相。
而翰林院削去批紅之權,改為擁有封駁之權,議會貴族院罷去六科。
翰林院以房玄齡為翰林學士承旨,孔潁達、陸德明、李守素、虞士南、崔幹、孫伏珈等八人為學士。
御史臺則負責監察事務,有風聞奏事,監督彈劾之權,同時也設定臺獄,負有特殊案件的審理,與刑部、大理司並稱為三法司。
而議會兩院則擁有立法權,財政預算稽核透過權,監督行政權。
一閣一院一臺一會,就形成了如今全新的帝國權力格局。
內閣決策執政、翰林院審議封駁、御史臺糾察彈劾、議會立法監督。
御史臺的權職也是在不斷的加強之中,現在與內閣、翰林院、議會並列,充分的顯示了在新朝之中,這個衙門的重要性。
可以不客氣點說,張超當了皇帝以後,只要能夠控制御史臺,那麼有這麼一個監察機構,就能緊盯著閣院,到時哪個宰相、學士要是不合張超的意,就能用御史臺把他弄下去。
皇帝都不需要出面,驅使御史們緊盯就行。
其實承乾就是缺了這種手段,只知道用皇帝的權威去硬壓,這算是落了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