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採用這種新式的軋花機,一斤能加工幾十斤籽棉,得到一二十斤淨棉。
這可是比宋代時黃道婆發明的腳踏攪車還先進,黃道婆的攪車,主要結構是一對輾軸,一根小軸加一根大軸,使用時,要兩人搖軸,一人將棉喂入兩軸之間,利用這兩根直徑不等,速度不等,迴轉方向相反的輾軸相互輾軋,使棉籽核和棉纖維分離。
但這種攪車效率,是遠不如李超設計的這種。
以前棉花產量限制,最主要的還是這道去籽的工序,要把棉籽一粒粒摘出來,不知道要耗費多少人工。而現在用軋花機,卻能數十倍的提升效率。
種棉,摘棉,去籽,還要彈松,再紡紗,再織布,再染色,可以說,其工序也是極為複雜的。
傳統的紡棉紗的紡車,都是單錠手搖紡車,紡五個時辰也只能得到棉紗四兩,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應一架織布機的需求。而且這種紡車紗綻轉速快,棉紗常因牽伸不及或捻度過大而繃斷,這種紡車,本來是紡麻紡絲的,並不適合紡棉紗。
李超對紡車的改進,直接是上了大紡車,尤其是那種利用水力驅動的大紡車,一架水車紡車有紗錠幾十枚,利用水車驅動。普通手搖紡車一天才紡紗一斤不到,腳踏大紡車一天也才能紡三四斤。
而李超的水力大紡車,一晝夜卻能紡一百多斤。
雖然珍妮機也能提高舊式紡車十倍的效率,但這種機器適合於無法利用水力的地方,如果有合適的河流利用水力紡車,一架水力紡車卻也是珍妮機無法比擬的。
有了水力大紡車後,織布又跟不上了,李超又組織人研究改進了織布機。
如今在李家發展棉紡五年後,大唐的棉花種植面積已經很廣了,一年的棉布產量也是極大。不過這個新興的行業,與其它絲綢、麻布等行業完全不同的是,絲、麻這幾個傳統的絲織行業,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和手工為主,沒有什麼大的紡織作坊,以家族紡織為主。
但棉紡卻又完全不同。
除了棉花種植,現在棉花去籽,紡棉紗,和織綿布,卻都是由李家的獨家經營。李家走的是大紡織廠的路線,建立於各地的棉花倉庫,一座座的棉紡廠和水力大紡車。一家家織布廠,水力織布機。
許多廠子,都是擁有數千紡織女工。
李家讓出來的,只有印染、銷售這一塊,也還只是讓出了小部分。
都說壟斷是最賺錢的。
過去的白疊布,如今的棉布。
雖然已經從過去的高階市場走下來了,隨著這幾年產量的不斷提高,棉布比絲綢便宜多了,但比麻布還是要貴的。
可棉布卻比麻布更受歡迎。
尤其是李家採用的大工廠紡織模式,使得成本很低,李家的棉布,許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比麻布成本低多了,但在市場上,價格卻是棉布的多倍,並且極受歡迎。
這麼一個新興的市場,如今是李家又一個聚寶盆,和李家的瓷器、茶葉、糖、紙、書一樣,火爆無比。
崔鶯鶯她們都驚訝無比,甚至自己都有些弄不明白。
可在李超看來,穿越者知道棉布是未來主流很正常,加上他又有這個地位和財力,把棉花種植和紡織產業規模化,其實是個簡單的事情。只要一規模化,錢自然就賺的多,尤其是壟斷化,利潤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