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科舉改制之後,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窮人子弟也能透過科舉出人頭地。不過,讀書的負擔也確實不輕,如今朝廷也只能免費普及初小義務教育,對高小甚至更高的中學,也是無法完全承擔免費教學的。
“我的意思是,在高小和中學的辦學中,還是堅決收費教育,辦官學的同時,也鼓勵民間辦私學。而官府呢,也應當拿出些專門的資金,做為對優秀學生的獎學金,對一些成績不是特別優秀,但也還不錯而家庭條件又很困難的,則發給助學金。”
全免費肯定是辦不起,但對部分學生獎勵資助還是可以的。
楊師道想了想,這個倒不需要太多錢,“回頭我就擬個章程出來。”
“楊公,對於秀才們,我認為應當要更加重視。考一個秀才不容易,這些人都算是讀書人中的精英了。我有一個打算,就是以後考中秀才的讀書人,都可以免費進入縣學秀才班進修,地方官府還要給予一些紙筆的補貼。此外呢,給予縣學裡秀才們每月六鬥米口糧。”
免稅等特權口子不能開,但給點紙筆補貼,再一月給六鬥米的口糧,李超倒認為還是地方上還是能負擔的起,也應當負擔的。
讀書人,總要優待些。
有了一月六鬥米口糧,就算是貧困的秀才,也能安心的讀書。
“趙王真是想的長遠啊,楊某倒是疏忽了這些。”楊師道也很贊同李超的這個優待士人的計劃。
廣南總共才一百個秀才,一人一月六鬥米,一人一年不過七石二,一百人也不過七百來石米,交州鬥米五錢,七百石米,折錢不過三十來貫而已,不值一提。
但一個優待讀書人的名頭,卻還是很響亮的,尤其是今年廣南科舉縣試成績如此慘淡的情況下。
“再窮不能窮教育的,開啟民智,為國育才,也是官員們不可推辭的責任啊。”李超說道。
“趙王說的對,不過一月六鬥米是不是太少了點?”
李超卻是搖頭。
“我們要優待士人,但也不能太過。過猶不及,一月六鬥米,差不多能夠一家三四口人的口糧了,這已經是很大的保障了。秀才也還可以一邊讀書,一邊做點事情嘛,比如到衙門裡幫幫忙,或者到學校裡兼個代課老師什麼的。”李超一口氣拒絕了要給秀才過多優待的提議。
補貼和口糧,都只是一個基本保障,卻不是要供養。
“對了,這個秀才口糧也不應當是誰都能領,我們應當定個標準。比如說,每年都要對秀才們進行一次歲考,評出甲乙丙丁幾個等級,成績最差不及格的評為丁級,丁級則停發月糧。”
加上這條,李超是防止以後獲得秀才的人越來越多,那朝廷負擔豈不越來越大,就跟明末時全國擁有五六十萬秀才,都發米,也吃不消。連明朝都是每縣只有二十個人才有資格拿這米的。
李超定下這個考核,每年一考,考核透過,下年能拿米,考核成績太差,那下年就沒資格拿米了。這也算是給秀才們一些壓力,不是考中了秀才以後就能混六鬥米的。
“那如果是那些家庭條件特別差,可成績又最後的秀才怎麼辦?”楊師道問道。
“那他可以申請下助學金,或者也可以邊讀書邊工作,比如到衙門幫辦,比如到學校教課,總不能一顆樹上吊死。”李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