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如果再國子監裡進修一年,十七歲年紀也是勉強能當個官吏的。多少人不可能一次就中,正常考個幾次,那麼二三十歲中進士都是正常。
中秀才之後入縣學讀書,也是一個硬性規定。
這個縣學裡讀書,讀的不是一般的儒家經典這些,中秀才之後入縣學,他們讀的是處理公文,學習行政這方面的知識技巧。甚至還特別給幾個學科定了學分,只有修滿了學分,才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州試資格考試,去考取舉人。
秀才入縣學進修,要求不高,也不要求一下子學到太多東西。甚至報名拿了課本在家修習也可以的。
當初李超弄出這些來,就是為了避免到時科舉選出一群只知讀死書的書呆子,因此才會有考試和學校並重。
“這個縣學進修要收費嗎?”
楊師道點頭,“有收費,不過收費不高,縣學秀才班有專門的課程,因此要發給教材,還要定期考試,所有有收費。”
嗯,沒有優待。
李超有些意外,這是自己當初疏忽了還是朝廷疏忽了?
李超是贊成優待讀書人的,當然,他也反對如明朝那樣過份優待讀書人。一個讀書人,就想免役免錢糧,甚至接受投效,庇護親黨不納稅服役,甚至連做生意都不納稅,這不可能。
大明後來國庫空虛,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士紳階層的特權給害了,大量的人都不納稅不服役,一人中舉,就有許多鄉人連人帶田產的白送。但這種送田甚至自賣為奴也不是真正的,只不過是一種藉著秀才進士的特權,逃役逃稅,他們不再向朝廷納稅服役,只向投靠計程車紳交點租子,負擔就變輕的多。
士紳庇護他們,白得一筆租,而投效的百姓減輕了負擔,唯獨朝廷虧了,流失了大量的稅收。
這種亡國的做法,李超當然不能縱容。
可現在朝廷對讀書人居然沒半點優待,這也是出乎他意料的。
那個老丐家庭條件較差,年紀大身體差,幾乎是個殘廢。兒子卻出人意料的讀書成才,居然考中了秀才。可現在他兒子要進縣學讀書進修,卻交不起錢,老頭不得不去乞討要錢,供養秀才的兒子,甚至還不敢把他乞討的事情告訴兒子,生怕兒子知道後沒面子。
這種偉大的父愛,確實讓人敬仰感動。
李超把這個事情說了出來。
楊師道也很驚訝,“想不到一個漁民之子,居然也能考中秀才,不簡單啊。”
整個廣南道數州之地才考出來一百個秀才,而這個窮小子居然也能中,當然就很了不得了。
楊師道出身弘農楊氏,關西頂級名門,甚至還是前朝皇族,他讀書當然要簡單的多,家裡有的是資源。
“我回頭就讓人送筆錢給他家。”
李超卻搖頭,送錢並不是解決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