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站在樓煩關城,與蘇定方等一起巡視著這座關城。
旁邊是比李超先一步到來的平陽長公主,她已經接任了嵐州都督一職,樓煩關是嵐州東北的一個突出部,被朔州和代州夾在中間。
“大帥,樓煩關就雄踞於恆山餘脈的華蓋山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四里,開有東、西、南三門。經過李績和李靖兩位將軍鎮守河不時的前後增修,眼下關城周圍五里,城基五丈,項寬兩丈半,城高三丈餘。另外還有外圍關城,夯土築城,周長七里,加闢北門,有飛樓於其上,起名鎮朔樓,因樓高如展翅鳳凰,因此又被稱為鳳凰城。”
站在樓煩關高高的城牆之上,遠眺北方,能夠看的很遠。
這座關城,南北較狹,東西為長,如今有內外兩重關城,周長七里餘,城牆高大堅固,四周箭塔、敵樓星羅棋佈。
內城牆由原來的三丈餘增高為四丈。
幾座城門,還都用磚包牆,在城北華蓋山頂還修築了一座巍峨聳峙的護城墩堡。墩堡上有三層重樓,名為華蓋樓。
這座樓煩關不但與內長城相連,而且在城北還修築了一條長達四十里的邊牆。
李超之所以對這些非常瞭解,那是因為整個樓煩關的加固計劃最初就是出自他之手。
唐朝不修長城,但北方突厥勢大,因此在李世民登基之初,李超就向李世民進過一個北方防禦計劃。他建議以李績李靖這兩員大將鎮守河東河北,同時在河北河東重點打造幾座關防,以此為防禦突厥堡壘要塞。
李超的這個堡壘計劃,就是以明朝的內外三關為核心。
李世民看過計劃,並與李超仔細商議過後,最終採納了這條建議,沒有去大修長城,而是重點的加固了這內外三關。
大唐在北方的防禦重點,便不再是線,而是六個點。
樓煩關,正是明朝時外三關之一的寧武關。
寧武關此時叫樓煩關,因此此地在古時是樓煩部落的。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北魏時,廣訂、神武二郡先後治此,隋時則先後屬崞縣、靜樂縣。此時大唐,朝廷置嵐州,樓煩關屬於靜樂縣境內,與朔、代二州夾角交匯。
後來,唐置寧武郡,這是寧武關之始,取廣寧、神武二郡尾字,但這時,這裡還叫樓煩關。
不過雖然這裡叫樓煩關,但其防禦,經過這兩年李績和李靖二將的先後加固,這座關城之險,已經不輸於雁門。
李超當初提出的北方長城內外三關,外三關就是偏關頭和雁門關、樓煩關,內三關則是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外三關,就是在河東北部的西北面,以守偏頭、寧武、雁門關所聯結的內長城一線,是橫亙晉北五百里的一巨大屏障,利用的是過去長城以及恆山險要的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