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的第一個國王朱蒙,其實是扶餘國的王子,因與其它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建立高句麗。
高句麗國在最早的時候,是由遼東土著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的。
濊貊人算不是一個特定的民族,而僅僅是指當時生活在東北那一片地區的許多古代土著的泛指。
扶餘國在高句麗之北,是遼東的一個土著王國,公元前二世紀立國,一直到五世紀末,也就是一百三十年前被高句麗滅亡,前後存在了近七百年時間。
扶餘國的具體位置就是在松嫩平原。
高句麗建國者是扶餘國王子,但立國後卻長期與扶余對抗。
扶餘國當時與中原關係極好,因為高句麗是在漢朝的遼東四郡上立國,因此扶余聯合中原,一起協同打擊高句麗。
高句麗在早期,都是在往三韓半島上擴張,一直擴張到漢江流域,後來高句麗太祖王所高句麗五個部落,劃分為五個省,實行集權化統治,很快兵強馬壯,不斷的對漢朝的遼東幾郡發起攻勢。
漢滅後,高句麗又與曹魏聯合,一起攻打佔據院落割據的漢族豪強勢力。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反目,襲擊遼東西部,引起曹軍反擊,摧毀高句麗的都城,高句麗王逃跑。
此後的幾百年裡,高句麗屢屢與中原王朝交戰,不過每當中原強盛之時,都要吃敗仗,最終稱臣。但等到中原內亂之時,他們便又開始蠶食擴張中原疆土。兼之,不斷的向周邊的小國進攻,征服了許多靺鞨、扶余、契丹等部族,實力大增。
南北朝之時,高句麗擴張更是達到鼎盛,勢力一直向西越過了遼河。
隋一統中原,高句麗卻不臣服,最終引得隋發兵征討。三十餘年間,楊堅楊廣父子兩代,四徵高句麗。
雖然沒能征服高句麗,卻也把他們打的是元氣大傷。
但隋屢屢遼東折戟沉沙,也算是徹底的讓中原看清楚了高句麗人的威脅。
經歷過隋朝的東征,沒人會再小瞧高句麗人只是遼東蠻子。
兩萬高句麗兵,還都是騎兵,這讓李超也很重視,但他依然沒有改變命令,繼續前進。
遼東的苦寒,造就了高句麗人的彪悍。同時半農耕半漁獵的方式,也讓這些人十分驍勇善戰。
濡河東岸。
淵蓋蘇文在彙集了一個又一個的最新情報之後,眉頭皺的更緊了。
他有些不明白了。
唐軍真的弄了兩萬民夫過來,嗯。
沒有鎧甲,連個頭盔都沒有,甚至連唐府軍最標誌性的百分百裝備弓箭這點也沒有,這些白袍兵,連一張弓都沒,他們甚至連軍袍都沒有。
只有一把長槍。
兩萬個長槍兵?
淵蓋蘇文雖然年輕,可也是久經戰陣,跟靺鞨部落人打,跟百濟軍隊打,跟新羅軍隊打,甚至跟百濟新羅的聯軍一起打,還跟什麼契丹等也打過,可是,他還真從沒有見過這樣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