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耐心坐著,聽著李綱在那裡嘮叨半天,好不容易才把兩人送走。
擦了額頭一把汗。
“朕現在都有點後悔讓這兩老頭教導太子了,尤其是這個李綱,年紀越大越嘮叨。太子少年心性,整天跟著這樣的老頭讀書,豈有不煩的道理。嗯,朕要下道詔書,體恤兩位老臣年邁,讓他們以後每五天給太子講課一次就好,平時,就由朝中宰相、尚書、侍郎、學士等重臣,輪流去為太子講課吧。”
重回到案前,李世民又拿起一本奏摺。
想了想,又停下。
“對了,太子出去一天了,還沒回來?你去查下,太子現在幹什麼,也不在在外久呆。”
王太監點頭稱是,退了下去。
過了一會,就回來稟報。
六扇門有專門的人負責跟隨太子,訊息實時回報匯總,因此王太監回去一查,就知道了太子的蹤跡。
“太子在城南參加李家的考試?”
李世民大為驚訝,抬起頭,目光盯著下面的王太監。
“這個考試,是李家為建設領地而招募人的考試吧,怎麼太子也去參加了?”
“回陛下,這次的考試與之前的考試不同,之前是各行各業的工匠為主,也招募讀書人。但這次,則是在上次招募的讀書人中,再進行一輪考試。聽說這次考試極為嚴格,要考三天九場,而且最終還只錄取十分之一的人。”
李世民聽了,放下了手中奏摺,身子後靠,雙手十指交叉。
“如此嚴格?十比一?還是在之前已經考過一輪的基礎上?有意思,李家這考試難道還比朝廷科舉考試還嚴格?”
王太監點頭稱是,說這確實比朝廷的科舉考試還要嚴格。
李家考試,不看薦舉,不問出身,不論良賤,也不看他們的詩詞文章名氣,更不看權貴官僚們的推薦信。
先得參加李家的初選面試,透過了的才能得到一張准考證。
然後是種種極嚴格的考試程式,最後閱卷的時候,還是糊名閱卷。考官根本不知道閱讀的是哪個考生的卷子,甚至李家直接還讓人把考生的卷子謄寫過了,這樣連憑筆跡或做記號舞弊都不可能。
一切的一切,只憑真本事,論真才。
李世民有點動容。
大唐科舉,都還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說,大唐朝廷,都還沒有能拋棄士子們的出身,而只論文才,但李家卻已經先行一步,做到了這點。
不問良賤出身,不看薦舉,不論名氣,評卷只看文采,糊名閱卷,這一切,李世民都不曾想到過。
他動容了。
李家的這一套考試程式,真的把朝廷的文科舉甩到身後很遠。
“李家考試的內容是什麼?”現在李世民關心這個。
從隋朝開始,科舉制度算是正式確立,從隋到唐,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其實沒什麼變化,主要還是以詩書周禮等儒家經典為主,考帖經墨義詩賦等。大唐的科舉考試一年一次,又分為許多個科目,明經進士秀才等等足有上百科,各種人才都取。
明法明算這些科目,算是專業人才的選拔,而明經進士秀才這些科,就算是通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