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方米為一千升,一升粟實為六百來克。
而唐朝的一升,實際上只有現在的零點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實並不多,大約為三百八九十克的樣子,不到四百克。
一個戰士,一天發放兩升糧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還要考慮到古人的糧食較糙,一個戰士,也就是一個青壯,還是從事當兵這樣體力活動較重的青壯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糧食。
一頓飯只有三百來克糧。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從事的又是比較高強度的職業,還又年青飯量大,一天三百來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後世糧票時代,一個嬰兒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幹,一般成人都定時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動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飯量都比現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時候,都經常能吃兩三碗飯,還是那種比較大的碗,而成年後,反而飯量越來越小,一頓有一碗半就行了,還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鬥、老人三鬥、小兒二斗,嬰孩一斗。女子,則比男子少半鬥。”
考慮了一會,最後李超定了一個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標準。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糧。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標準。本來這個標準,在災年還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來就定的太低,以後視情況可能要減,但不能馬上就直接訂個太低的量。
“那價格呢?”
糧食不但要定量,還得定價。
各糧店以後要實行統一售價,而且還得要用糧票。
現在的糧食市價節節攀升,誰都知道旱災過後,糧食需求大。
市價如今大米又達到了鬥米一百五,粟米都鬥米百錢了。而且這個價格實際上還是有價無市,要買糧,價格還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買糧食,一直是用的這個價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錢,小米一斗一百錢這個價格吧。”
這個價格,依然還是極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糧商們不會同意。
“百姓有錢買到供給的足額糧票吧?”有人提出問題。
李超雖然給大家定了每月糧食額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給的,得先拿錢換糧票。可現在糧價這麼高,百姓有這麼多錢來換糧票?
面對這個疑問,李超也沒法回答。
他只能說,一步步來,能先把他今天說的這些先做到,都已經萬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這些,起碼糧食能控制的住,糧價也會控制的住。
至於說連李超想辦法控制住的這個價格,百姓都還買不起定量額度內的糧,那李超也沒更好辦法能解決。
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濟那一部份了。
自己買不起糧的百姓,到時就得由官府施粥賑濟,或者以工代賑,來給他們解決吃飯的問題。
“去吧,把這些抄寫多份,然後張榜公佈,宣傳告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