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640章 五斗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40章 五斗米 (2 / 3)

要只是負責山南東十六州的百姓糧食,李超倒不用那麼急的。

可山南東堅鄰著中原和關中這兩個明年的重災區,甚至山南東道明年也會有大半地方也要遭災,不強硬點,如何保的住。

真等到局勢不可救的時候,再想挽救,可就難了。

洪水到來前不加固堤壩,洪峰一到,想搶救都不行了。

“這一切都只是暫時的,等度過眼前難關,自然恢復照舊。大家同心協力,共度難關。”李超說道。

“相國,糧本糧票是所有人都辦嗎?”有人問。

李超點了點頭,所有人都辦。

糧票這東西,其實後世的國人都不陌生,動盪年月,商品不足,許多商品都是憑票供給。而中國也不是第一個用票的,什麼蘇聯美國等都曾用過。

事實證明,當商品緊張時,票證購物其實是很有幫助的,票證就是商品有計劃的分配,而不是自由經濟,這種計劃分配,主要還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公平的分配到商品,是為了最低保障。

當然,在後世中國用糧票的時候,只有那些城市戶口的人才能辦糧本糧票,農民人是沒資格辦糧本糧票的,他們是自己種地,產出的糧食由國家統購統銷,交完公糧後,農村會留下口糧,然後分口糧生活。

不過眼下,糧票糧本都不是為了長期的。

李超也不想要搞長期,也搞不了長期,只是為了即將到來的糧荒的權宜之計,災荒一到,不論城裡的人還是鄉下的人,到時都一樣沒糧吃,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區分什麼城裡城外了,所有人都辦糧本糧票,包括那些大戶富商們,也給他們辦一份,反正他們也不能多分一些額度。

“那這個定量怎麼算?”

有人見李超態度堅決,便轉而問起了定量標準的問題。

弄糧本,搞糧食計劃限量供應,總得有個標準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級來分?”

不管什麼時候,階級觀念總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農工商,士裡又有貴族官僚讀書人,這糧食借量不是是因此多定些?

階層、品級、身份、職業,這些都能劃分出一個三六九等來。

就如後世中國那些年月發行的糧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齡、職業,分成了一百多個等級。

而上海定量標準則按工種分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大中學生和一般居民中類七等二十七級。到後來,工種更是從一千三百零七個,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個。

李超打算不搞那麼複雜。

“只按年齡、性別來分,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劃為男女兩等五級。”

至於定量,這個比較難定。

以軍隊士兵為例,秦軍規定,早飯半鬥小米,晚飯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崗這樣的任務,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漢軍規定,從事重體力活動計程車兵,一個月二石九鬥三升糧,食鹽三升。

到了唐代,則規定一名士兵一天發二升糧食為口糧。

宋代禁軍士兵月糧二點五石,廂軍兩石,到後期,禁軍也只有八九鬥月糧,繼而糙米充好米,小鬥換大斗。

雖然各個朝代的計量單位不一,唐軍的軍糧多以粟為單位,而粟的容重較少,約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約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