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更送上!
一場全面戰爭眼開就要開始,卻戛然而止。
寧遠城已經初步建成,城池分為東西兩城。東城又有內外兩城,在東西兩城外,還有夯土牆包圍,形成了外郭城。
不過暫時外郭城只有一堵一丈半高的夯土城牆而已。
東西兩城各開四門,西城的西門又是一座水門,直通烏湖碼頭。按設計,東城內城是牙城,李超的節度使衙門暫時設在牙城,他的牙兵也駐紮在牙城。東城外城,則是各個衙門機構以及府庫、軍械作坊等。
西城,則是市場、民宅、商鋪作坊。
與鬱射設達成的協議,寧遠邊市,就是設在西城之中。
五月初,城外的稻田已經長勢正好,開始灌漿抽穗。與突厥人達成了協議,戰爭的陰雲散去,李超便也開始將部份士兵解散回鄉,讓他們去護理自己的莊稼田地。
寧遠距離定遠有一百八十里,並不在西套平原之內。
境內群山環繞、戈壁、荒漠和沙漠草原分佈其間,地理環境不算好。但穿境而過的黃河卻蜿蜒二百里,形成狹長的河灘溼地和農業綠洲。
由於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這裡不但適合種植水稻,而且種蔬菜、瓜果也是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尤其是這裡還極適合種植葡萄,種出來的葡萄含糖量高、爽口甘甜。
沿著黃河兩岸可開墾耕種的田地,足有二三十萬畝。優秀的草場,也有三四十萬畝,還有三四十萬畝地是適合種樹的林地。
加之這裡的黃河、湖泊,這個地方條件已經可以稱的上是非常的好了。
起碼,寧遠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李超留下四千五牙兵、五百炮兵外,還留了一廂水師,將近萬人把守寧遠。李超給這些駐守在寧遠的近萬士兵,每人分了二十畝耕地,二十畝草場,二十畝林地。另外李超還留了十萬畝耕地做為軍屯。
地交給府兵的家眷們佃種,每畝收一石。這也是因為這裡的田地較肥,灌水方便。畝收一石,也不到三分之。
而寧遠城的這十萬畝軍田,一年卻能收租十萬石。
這些田租糧食,完全夠鎮守計程車兵們開銷了。畢竟,正常情況下,寧遠鎮計程車兵都是府兵,也是輪流當鎮的,他們當值甚至都要自帶乾糧前來。只有戰時徵調打仗,寧遠鎮才要額外支付糧食。
平時,李超最多就是要維持他的那支牙兵而已。
府兵們自己有二十畝好田,在佃種軍屯的地,拿出產出的三分之一左右上繳,也比較公理。
寧遠雖有軍田,但並不需要當值計程車兵去屯種,抽調過來當值的府兵,只需要訓練、戍守就好,專心防禦。
朔方鎮五萬府兵、五萬鄉兵,也分駐到了各州。
靈州、鹽州、夏州、延州、綏州、銀州外,在豐州南、靈州西面,都列入宥州。而銀州北,勝州的南部唐軍實際控制區,則設定為麟州。
因而,現在朔方鎮實際擁有八州之地,與突厥也算是互相議定了實際控制線,豐、勝兩州的河套之地,加上雁門關外代北的朔州、雲州、蔚州,也都暫時還是由突厥人控制。
雙方暫時擱置這些爭議地區。
對於大唐來說,滅了心腹之患梁師都,奪回了西套和河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