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
莊戶人家卻都一臉喜色,春雨貴如油啊。莊稼種下去,正是需要雨水滋潤。張超披著雨衣,戴著斗笠,挽著褲腳打著赤腳,跟張家的幾個莊稼老把式在田埂上走著。
禾苗長勢喜人,因為又施了一次追肥,禾苗都已經轉青,長的十分喜人。一排排筆直的禾苗,跟那一群群計程車兵一樣站的挺直。
幾個莊稼把頭們也都是滿臉喜色,他們算是張家長工中的領班了,都是五十多歲的老農。雖然不如年青人力氣大,但張家卻看中的是他們的農事經驗。
他們以前都沒種過水稻,其實在張家一直是跟著三郎學種稻。
跟著三郎選種浸種育秧到插秧,一步一步,看著原來一粒粒的稻種,如今變成了一棵棵拙壯成長,青翠欲滴,心裡也是相當自豪的。他們不但在洗澡溝種成了水稻,還種的這麼好。
“這雨下的好,不用擔心沒水了,省的車水了。”
張超在田野裡逛著,也很高興。
“等這場雨過了,就再施點肥,再把田裡的草拔一下。”
稻苗長到這個時候,已經可能給他鬆土了。不過水稻不同於旱地植物,不能拿著鋤頭到田裡鬆土。
水稻田有水稻田的鬆土法,拄根棍子,走到田裡,拿著腳把水稻苗間的地都趟一遍,把泥用腳抹幾遍,把長起來的草都踩進泥裡,不讓這些草搶禾苗的肥,也順便把土鬆一鬆。
再追一遍肥,禾苗就能長的更快更好。松田的時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水稻田裡,往往會有稗草伴著禾苗中,這種草跟禾苗長的極似,卻總能長的比禾苗更壯,如不注意,他們就會搶掉許多肥,最後還高於禾苗,但結出的卻只是草籽。
在禾苗長成之前,起碼要經過兩次松田。這也是相當費時間費精力的,每一寸稻田,都得用踩抹過。
田裡青蛙很多,也不時能看到泥鰍、黃鱔,有時還會看到些小魚,還會有田螺。
挺好的生態,不比後世之時,化肥、農藥,到了後來,田裡已經看不到這些東西了。
張超覺得自己可以在這些稻田裡養的魚,鯽魚或者鯉魚都不錯,只要在稻田裡挖幾條溝出來,魚就能養起來。
等再過段時間,禾苗再長高點,張家的那些鴨子也能放到田裡來了。
不過鵝不能放,鵝吃青最厲害,不論是青草還是稻苗它們都吃。
不過鴨子沒事,吃點田裡的蟲子泥鰍,也不會傷到水稻。等到稻子灌漿後,不要再放到田裡來就行。
到了下面河邊,迎面走來兩人,卻是大牛二牛兄弟。
“大牛,又來收籠子啊!收穫怎樣?”張超笑著問。
大牛和二牛手裡各拎了一個桶子,笑著上前來給張超看。桶裡魚蝦都有,還有泥鰍,多是些小魚,但也有幾條三指多寬的鯽魚和黃魚,還有條草魚。
下雨天的時候,魚是最喜歡活動的。
張家當初修梯田時,就在山坡上挖了不少池塘,用以蓄積雨水,以備稻田需時之時。現在水塘裡水滿,一下雨,裡面的那些魚有些就會游出去。
大牛兄弟倆編了一些竹籠,這些竹籠中間大兩頭尖,在中間留了一個孔,安放了一個特殊的漏斗似的進口,把籠子放在水渠裡,兩邊攔上,進口朝著順流。
魚可以從口子裡鑽進去,可是一進去,卻出不來了,因為那個進口如一個漏斗,下面是竹蔑條交叉著,進去的時候倒不影響,可要出來,卻是竹蔑條攔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