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說,這麼多的沼肥,還得需要很多發酵池。
“如果畝產真能達到五百斤,我覺得就算漚這麼多肥和運肥澆地比較辛苦,但也非常值得。”孫伏伽心裡算了個賬,本來如洗澡溝這樣的荒坡,還是頭一年,就算一季產一石都算不錯了,現在張超弄成梯田水田,施那麼多肥,結果有望一季產四石,這等於翻了四倍。
一畝荒地變成了四畝坡地,相當於三畝左右不錯的田。
僅這片梯田,張家就等於讓張家溝一下子多出來三四千畝地的收成,若把張家其它的兩千來畝地算上,那些地也全施足肥,產量翻上一倍,等於又多了兩千畝地。
張家溝一個小村子,突然多出了五六千畝地的收成,這有多驚人。
若是整個白鹿鄉都用上這肥,都施足了肥,豈不等於產量翻倍,田地增了一倍?
關中如今每年糧食有缺口一百多萬石,如果全部用了張文遠的這種種田法,施足肥,豈不是關中產量能翻倍,那關中一下子就能糧食自足了。
孫伏伽也知道想一下子把這種方法推廣到整個關中有些困難,土地施足肥也不容易,成本也有不少。
但是,說一千道一萬,能夠讓土地產出翻倍,這都是驚世駭俗的。這個肥的成本,也完全是可以忽略的。肥的成本高,豈會比朝廷每年從關外辛苦無比的運糧進京更高?
“三郎,把這方法整理出來,向全國推廣,能讓多少人不再餓肚子啊。”
張超笑笑。
“嗯,我在長安建立了肥廠,今年又已經開始在洛陽等多地建立肥廠,我將源源不斷的向百姓提供這種優質高效的肥料。”
馬周在一邊笑笑。
孫三郎的想法永遠跟別人是不一樣的,如孫伏伽之樣的官員,發現了增產的好辦法,首先想到的是獻給朝廷,或者說是為名。但張三郎,永遠會是馬上去開作坊建廠子,讓自己賺錢。
張超還讓人去各地準備跟當地豪族一起合夥開肥廠。
他的乾肥廠的產品乾肥,還準備銷往各地呢。雖然乾肥不如發酵池弄來的沼液肥效更好,但卻能夠長期儲存和遠距離運輸銷售。
沼液肥只能是在田莊裡,現取現用。
但製成乾肥,肥效雖減了一些,可依然比傳統的漚肥堆肥效果好很多,而且還利於儲存與運輸,能成為一項真正的商品。
其實農夫雖然見識少,可也不少智慧。
對於一樣新鮮的事務,他們也許會猶豫。可只要親眼看到了效果,那麼他們就不會再有疑惑。
起碼,張家溝的村民,已經全部都在使用這種新的肥料,他們也按照張超教導他們的方法施肥。基肥、追肥,什麼時候施肥,每次施多少,這些也都是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