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多半會跟李定北和蕭志堅一樣,會被封公,而且很可能還是國公級別。
雖然被封為國公也很顯眼,但比起獨一無二的異姓王,封公已經好太多了。
至少還有李定北和蕭志堅這兩家國公府在前面頂著,他這個以後不打算當官的人,在朝黨之上就沒那麼顯眼了。
另外他還會像第一代鎮國公那樣,立下祖訓,讓子孫們不站隊不跟風,保持本心。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蘇家有朝一日被迫捲入到奪嫡之爭的旋渦裡。
能為孫子後代想到這份上,池非覺得自己已經做得挺不錯了。
雖然比不上寧氏先祖那樣算無遺策,但至少也算是盡心盡力了。
假如這樣日後蘇家還是出了某個硬要參與奪嫡之爭的笨蛋子孫,那他也無話可說,他能做的都已經做足了,可以說問心無愧。
…………………………
皇帝自稱天子,代天行道,故歷朝歷代幾乎所有皇帝都有祭天的傳統,大魏也不例外。
而祭天之處,則稱為天壇。
自朝廷遷都江南後,和安帝趙焞安命欽天監在新京城內挑選一塊風水極佳的地方建造新天壇。
其開工時間甚至比新皇宮的建造時間更早,可見天壇地位之尊崇。
天壇是皇帝舉行各種重要儀式的地方,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祈天都會在此舉行。
除了例行祭祀外,這新天壇還在正式遷都完成那天使用過一次,由和安帝趙焞安親自上壇禱告上天,祈求保佑新京。
可惜這番禱告看起來沒什麼作用,一年以後新京就被胡人大軍給拿下了,甚至就連整個趙氏皇族也幾乎被屠殺一空。
也不知道是趙家氣數已盡,還是上天聽不到趙焞安的禱告。
但無論如何,這天壇依舊還是皇家舉行重要儀式的莊重之地,地位並無改變。
這天一早,天壇正中的祭天殿裡,站滿了穿戴整齊的文武百官。
在其身後,則是一大群雖無官身,但有爵位的世家勳貴。
所有人在禮部官員的安排下,按品級高低、爵位大小等區別,各自排成數排,井然有序。
大殿周圍,還有一眾宮廷樂師在合力奏樂。
莊嚴肅穆的樂聲,在整個大殿當中週而復始、迴音了了。
大殿正前方有一個銅鼎和一方長案,銅鼎內一直燃著柴火,案上也擺放著豐盛的祭品。
此乃祭天儀式中的“燎祭天地”,寓意透過焚燒薪柴、獻上祭品來供奉上天。
身披鎧甲、頭戴戰盔的西北大將軍兼監國大臣鎮國公寧志遠,就這樣一身戎裝地站在銅鼎前面用洪亮的聲音誦讀著禱天祭文:“臣遠敢用玄牡昭告於皇皇后帝,魏歷世二十有一,踐年二百三十有六,四海困窮,三綱不立……”
祭文乃禮部官員所寫,用辭雖華麗,但有些晦澀難懂。一些讀書不多的人,甚至根本就聽不明白祭文的意思。
這篇禱天祭文大概的意思是:大魏立國二百多年來,終遇大劫,奸臣當道、百姓困頓。
恰逢此時,胡虜作亂、瘟疫橫行,堂堂大魏竟就此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