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善對於多爾袞的這個部署嗤之以鼻,根本不打算執行。
代善當然明白多爾袞的意思,正紅旗的軍士駐守安樂州,無非是守住退路,可是多爾袞想的也太簡單了,若是明軍攻陷了撫順、薩爾滸、開原乃至於鎮北關,瀋陽周遭的八旗軍照樣沒有出路,而要守住這一片廣大的區域,憑藉著正紅旗的力量,那是絕對辦不到的。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集中兵力與明軍死拼。
代善認為目前還不應該考慮撤退的問題,目前重點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與明軍廝殺。
考慮清楚這些問題之後,代善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親自前往瀋陽。
與代善想法一樣的還有駐守遼陽的豪格。
豪格指揮的正藍旗和鑲白旗軍士,總人數超過兩萬,正藍旗和鑲白旗,在八旗軍之中戰鬥力屬於強悍的,豪格雖然在權謀方面有些弱智,但是作戰廝殺還是很不錯的,絲毫不亞於多爾袞,儘管說在多爾袞的面前,豪格是晚輩,但豪格的年紀比多爾袞大,參與的戰鬥廝殺不會少於多爾袞。
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被突破的訊息,豪格也知道了,他的表現比代善更加的誇張,好幾天的時間都是在罵娘,讓他身邊的親兵都是戰戰兢兢的,生怕做得不好遭受到豪格的打罵,甚至走路都是小心翼翼,不要發出聲響。
當然豪格的認識是非常直接的,那就是要求親率大軍與明軍廝殺,一定要徹底打敗明軍。
大清國的五大親王,代善、多爾袞和多鐸,都與明軍交鋒過,其中的多鐸還喪命了,濟爾哈朗與豪格兩人沒有直接與明軍交鋒,但濟爾哈朗睿智穩重,承認明軍的驍勇,看問題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唯有豪格不一樣,認為自己完全能夠打敗明軍。
豪格的這種狂妄,曾經得罪了太多人,包括多爾袞在內,這些人都曾經與明軍廝殺,遭遇了大小不等的失敗,豪格口出狂言能夠打敗明軍,豈不是看不起多爾袞等人。
豪格在接到多爾袞的信函之後,根本不在乎,他不準備執行,更不會要求正藍旗和鑲白旗的軍士朝著瀋陽的方向撤離,明軍就駐紮在渾河與太子河會和的地方虎視眈眈,蓋州、耀州、海州、鞍山和遼陽駐紮的八旗軍若是這個時候全線撤離,豈不是自找苦吃,若是遼南的明軍也趁著這個時候展開進攻,那麼他麾下的兩萬多八旗軍就是腹背受敵了。
不過不執行豪格代表朝廷下達的命令,總是需要有說法的,再說鑲白旗在多爾袞的直接控制之下,若是鑲白旗堅持撤離,他豪格也沒有更多更好的辦法,所以思前想後,豪格決定冒險前往瀋陽,要當面與多爾袞議論。
豪格的意見是,重要的城池必須要守住,同時要調遣兵力,打敗明軍,解除大清國的危機。
豪格的這個想法比較幼稚,或許是認為明軍不堪一擊。
二月初二,代善與豪格同時抵達瀋陽。
代善與豪格的到來,讓多爾袞猝不及防,兩人事先沒有通報,壓根沒有說及回到瀋陽的事情,這讓多爾袞異常的氣惱,也感覺到事情有些不對。
代善、濟爾哈朗、豪格以及阿濟格等滿八旗的旗主,全部都聚集在瀋陽了,還有新任的順治換地福臨,名義上的正黃旗和鑲紅旗的旗主,一場關乎大清國命運的討論,就要開始。
多爾袞足足思索了半天的時間,他決定要攤牌了,務必將大清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全部說出來,在多爾袞看來,代善和濟爾哈朗是能夠接受他的觀點的,讓他頭疼的是豪格與阿濟格倆人,不一定會按照他的要求來做。
大軍壓境的情況之下,大清國的八旗軍旗主,居然在瀋陽聚集爭論,而不是排兵佈陣準備迎戰,這也算是奇葩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