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大臣以及朝中大部分的官員認為,由講武堂培訓鄭家軍軍官就足夠了,沒有必須從國子監抽調兩榜進士進入到鄭家軍之中,再說軍官人選的挑選,完全可以透過武舉的方式進行,說白了,兩榜進士對於武官和武將的看法還是戴著有色眼鏡。
鄭勳睿看著諸多的大臣,語氣凝重的開口了。
“朕決定對鄭家軍進行大規模的改革,諸位愛卿是有想法的,諸位愛卿若是想通了,下面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議論,國子監的兩榜進士進入到鄭家軍之中,也就不會產生阻力,故而朕認為根子還是在諸位愛卿的身上,今日朕就與諸位仔細說說此事。”
“軍隊乃是國家只根本,沒有強盛的軍隊,一切都無從說起,就算是我大明王朝富裕了,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了,手裡有錢有糧了,可是沒有強悍軍隊之保證,這樣的富裕也就是曇花一現,根本不可能維持。”
“南宋和北宋的慘痛教訓,諸位愛卿都應該明白,也正是從這方面考慮,朕才下定決心建設好鄭家軍。”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是流傳民間多年的俗語,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更是形容了軍士素質之底下,為什麼會形成如此之認識,也就是朝廷認為當兵的只要能夠衝鋒陷陣殺敵就可以了,不需要有什麼學識,這就導致了軍士素質低下。”
“我大明王朝開國三百餘年了,這樣的認識已經根深蒂固,軍戶制度更是讓軍士的素質低下,軍隊之中識字之人極少,千人之中難以挑選出來一人,就連軍士自身都認為,學識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任何的作用,只要能夠衝鋒殺敵就可以了。”
“真的是如此嗎,朕看這樣的認識大錯特錯,極其的愚蠢,天啟和崇禎年間,殺良冒功的情形屢屢出現,流寇肆掠的時候,老百姓甚至支援流寇、痛恨朝廷大軍,這也導致流寇不斷的發展壯大,最後甚至殺入到京城,逼迫先皇自縊身亡。”
“軍隊需要有軍魂,軍士需要有素質,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的情形,絕非是什麼好事情,軍士一旦沒有素質,沒有軍紀軍規的約束,就會變得肆無忌憚,侵害百姓利益,無惡不作,導致軍隊整體素質下降,真正到了衝鋒廝殺的時候,就是一盤散沙。”
“鄭家軍組建的時候,訂立了嚴格的軍紀軍規,現如今這些軍紀軍規已經成為鄭家軍的軍魂,這樣的軍魂必須延續和發展下去,可如何做到這一點,那就需要提升軍隊的整體素質,提升軍士個人的素質,能夠做到這一點,鄭家軍就能夠長時間的強盛下去。”
“鄭家軍承擔的還有數不清的任務,北方有八旗軍和蒙古部落,海外有諸多的蠻夷,這些都需要鄭家軍的將士去打敗和徹底征服,或許十年,或許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朝廷如何維持鄭家軍強悍的戰鬥力,其中之一就是提升軍官和軍士的素質。”
“盛唐時期的軍隊,威震四方,令人不敢側視,其原因無非是三個方面,其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率領大軍作戰,對於軍隊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其二是充足的國力和繁榮的經濟,為軍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其三就是軍官軍士的素質極高,軍士主要由良家子弟和品行良好的讀書人組成,他們有著很不錯的學識,有著極強的國家認同感和榮譽感,如此高素質的軍士,必然組成作戰勇敢、意志頑強的軍隊。”
“反面的例子也很明顯,那就是元朝的軍隊,其戰鬥力極其強悍,可謂縱橫四海無敵手,可惜元朝統一中原之後,其統治僅僅維持了不到九十年,就轟然倒塌了,這裡面原因眾多,軍隊素質低下也是主要原因,縱橫四海的軍隊,在最後不堪一擊,令人警醒。”
“我大明天啟和崇禎年間,軍隊素質低下也是明顯的,這些諸位愛卿都是知道的。”
“軍隊乃國之重器,朕就不明白了,為什麼會有人認為軍士不需要任何的學識,隨便一個大老粗都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軍士。”
“當然,朕的意思並非說尋常的軍士也要學識滿腹,那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可軍官之素質是絕不能夠馬虎的,軍官必須要有很好的學識。”
“大明王朝已經慢慢穩定下來,如此情況之下,朕和朝廷對鄭家軍之要求就更高了,鄭家軍的各級軍官,必須是高素質之人才,能文能武,從一定程度上面來說,鄭家軍的高階軍官在綜合能力方面,甚至要強於朝廷之中的文臣。”
“朕已經做出了決定,這一點不能夠改變,首先是內閣大臣、三品以上的官員,認識方面必須要統一,今後六部的侍郎、都察院的御史以及其他的官員,進入到鄭家軍為軍官之調整,或許會成為常態,而鄭家軍軍官進入朝中為官的事情,也一樣會時常的出現。”(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