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次戰鬥的情況來看,鄭家軍一樣是驍勇的,機動靈活性方面絲毫不亞於八旗軍,如此雙反就處於勢均力敵的狀態之下,想要在戰鬥之中戰勝鄭家軍,只有別出心裁,而重灌騎兵就是皇太極想到的辦法。
重灌騎兵的鎧甲非常的堅硬,就算是面對火繩槍的射擊,也能夠抵禦。
鄭家軍馬上就要來了,他們的目的皇太極是清楚的,那就是奪回山海關。
皇太極無論如何也要守住山海關,守住了山海關,意味著八旗軍可以輕易的供給中原,就算是八旗軍短時間之內不會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也能夠給與鄭家軍巨大的威脅。
作戰的部署隨即展開。
多爾袞、阿濟格、阿巴泰和杜度等人都是主動請戰,希望成為前鋒。
皇太極甚至考慮之後,讓阿巴泰成為了前鋒指揮官。
這是因為阿巴泰曾經在北直隸征伐半年多的時間,熟悉北直隸的地形,且阿巴泰作戰勇猛,也有一定的謀略。
當然從人選方面來說,多爾袞是最為合適的。
不過皇太極有著自身的考慮,至於說究竟是什麼原因,他是不會說出來的。
駐紮在永平府的八旗軍有八萬人,包括五千的重灌騎兵,這是非常強悍的力量了,有了這麼多的軍士,排兵佈陣容易很多。
接下來討論的是作戰的地點,究竟是守候在城池裡面作戰,還是在城外空曠的地帶與鄭家軍面對面廝殺。
這方面的討論沒有持續多長的時間,所有人都認為應該要出城作戰。
唯一提出反對意見的是洪承疇,可惜洪承疇的話語,得不到皇太極的重視,因為就連范文程都建議在野外作戰。
固守城池作戰,八旗軍固然可以減少傷亡,可一旦城池被鄭家軍包圍,八旗軍就將處於劣勢,糧草供給的不足將成為最大的問題,山海關的駐軍是不敢傾巢出動的,若是鄭家軍分兵佔領了山海關,那八旗軍就危險了。
野外作戰,皇太極有著絕對的信心,他相信八旗軍一定能夠戰勝鄭家軍。
皇太極的疏忽,是沒有詢問洪承疇為什麼建議固守城池作戰,皇太極不問,洪承疇也不會做出解釋。
作戰部署很快確定下來,阿巴泰率領的五萬大軍,在距離府城五里地的地方開始構築陣形,準備與鄭家軍的廝殺。
洪承疇的心情非常的複雜,局勢的變化他遠遠沒有料到,流寇居然攻陷了京城,皇上自縊身亡,緊接著鄭家軍打敗了流寇,佔領了京城,而且鄭家軍一鼓作氣,徹底打敗了流寇,朝廷頭疼多年的李自成和劉宗敏等人,悉數被鄭家軍斬殺。
洪承疇知道鄭家軍的厲害,更是知道鄭家軍火器的無敵,這個方面,皇太極和滿人權貴並不是特別的清楚。
不管是重灌騎兵還是騎兵,最為害怕的就是火炮,很少有戰馬能夠在火炮的轟鳴之中保持鎮定,也很少有騎兵戰勝過火炮的轟擊。
洪承疇不是特別清楚鄭家軍的火炮,但他知道熊文燦曾經憑藉鄭家軍提供的火炮,打的流寇落花流水,而且鄭家軍與其他軍隊所不同的地方,就是單獨組建了炮兵營,由此可見鄭家軍有著足夠多的火炮。
八旗軍面對鄭家軍,首先想到的必須是保證不失敗,儘管說八旗軍擅長野外作戰,可是面對火炮的轟鳴,再強悍的軍隊也難以抵擋。
相反,八旗軍駐守城池,可以避免太大的損失,且可以把握好時機,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殺出城池,打的對手措手不及。
皇太極沒有詢問任何的原因,就否決了他洪承疇的提議,這讓洪承疇很是痛苦,投降大清國已經是他這一輩子的奇恥大辱,皇太極和滿人權貴的輕視,讓他更是無法抬頭。
洪承疇與范文程不一樣,范文程的全部心思都在皇太極的身上,都在大清國,可洪承疇內心是有愧疚的,對大明朝廷和已經逝去的皇上的愧疚,這樣的愧疚讓他說話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要思考。
洪承疇不是不開口,也提出來自身的見解,但他不會堅持,更不會據理力爭。
洪承疇非常的茫然,不知道未來在什麼地方,當鄭家軍佔領京城的訊息傳來,他就感覺到大事不好,這天下恐怕是鄭勳睿和鄭家軍的,八旗軍無法戰勝鄭家軍。
一步錯步步錯,這世上沒有後悔藥,已經投降大清國的洪承疇,只能夠自身來承擔這個苦果,一旦八旗軍被鄭家軍打敗,那就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