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宗奎想要完成任務,唯有進入在大亂來臨、京城被攻破的時候進入到皇宮之中,那樣才能夠真正的救下朱由檢的兒子和女兒。
仔細考慮之後,鄭勳睿親自寫了兩份信函,命令調查署速將信函想盡辦法送到京城去,這兩封信函,一封是給朱由檢的,一封是給司禮監太監、內侍高起潛的。
段宗奎只有憑著這兩封信函,才有可能見到朱由檢。
鄭勳睿做這一切事情的時候,並沒有告知徐望華和周延儒等人。
鄭家軍已經做好了一切的準備,陝西鄭家軍第三軍四萬人,全部集中到了潼關,山東鄭家軍第二軍兩萬人,全部集中到了德州,南直隸鄭家軍的六萬人,全部集中到了南京。
這十二萬人,就是鄭家軍即將北進的大軍。
皇太極同樣做好了準備。
睿親王多爾袞率領的十萬八旗軍,加上駐紮在錦州、寧遠等地的五萬八旗軍,遼東八旗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五萬人。
皇太極本來打算親征的,包括鄭親王濟爾哈朗、范文程和洪承疇等人的勸阻,讓他暫時沒有親征,畢竟北直隸的局勢還在劇烈的動盪之中,最終情形如何,誰都是不知道的,若是大明京城真的被流寇攻陷了,那麼八旗軍就可以全部出動了。
想必到了那個時候,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也無所適從了。
多爾袞率領十萬八旗軍出發之後,皇太極就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之中了。
這一次的進攻,對於大清國來說至關重要,只要八旗軍能夠拿下山海關,打敗進入北直隸的李自成,那麼就可以順利的佔據中原,與南方的鄭家軍對峙,一旦八旗軍佔領了中原,遼南的位置就不是特別重要了。
皇太極沒有親自率領八旗軍與鄭勳睿交手,不過他早就將鄭家軍視為大清國最大的強敵了,究竟鹿死誰手,那是需要經過慘烈廝殺的,但皇太極還是有著很強自信的。
滿八旗從白山黑水之中出來,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苦難,早就磨礪的如同尖銳的長矛,鄭家軍成立才多長的時間,而且都是以漢人為主,少量蒙古人充斥其中。
皇太極骨子裡是看不起漢人的,雖然他崇尚儒家文化,信賴范文程,但這不代表他看得起漢人,曾經無比輝煌的大明王朝,不就是敗在了這些漢人的手中嗎。
漢人很聰明,這一點無可厚非,不過很多聰明的漢人在一起,那就會鬧出來無數的故事了,這些漢人不能夠形成合力,相互傾軋,為的就是自身能夠爭取到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權力,但滿人就不一樣了,雖說平日裡也存在爭權奪利的情況,可是到了關鍵時刻,滿人是能夠摒棄前嫌,團結一致的,漢人就做不到這一點。
不說其他的,被皇太極冊封為王的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在一起的時候都不能夠做到團結,而是各懷心思。
皇太極看透了這一點,所以骨子裡他看不上漢人,也不會絕對的無條件的信任漢人。
范文程是皇太極最為信賴的漢人,這也是經過了很多年觀察的,在皇太極的眼裡,范文程已經不是漢人,融為了滿人之中的一員。
至於說洪承疇,的確很有能力,但皇太極是絕不會完全信任的,哪怕是有范文程的推薦也是不行的。
對待滿人,皇太極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代善、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等滿人之中的精英,在關鍵時刻,皇太極是敢於大膽信任的,他曾經毫不留情的整治過代善,但依舊對代善心存信任,大清國成立的時候,他冊封的四大親王,代善名列第一。
皇太極每日裡都關注遼東和北直隸的情形,他做好了親征的準備,一旦大明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則八旗軍肯定出動,讓皇太極困擾的是駐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倒不是吳三桂有多麼的厲害,而是山海關這座障礙的確不好攻破,大變即將到來,八旗軍若是繞道進入到北直隸,時間上面不一定來得及,若是等到李自成徹底穩固了北直隸的局面,八旗軍恐怕將失去進軍和控制中原的大好時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