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嗣昌的雄心,遭遇到左良玉與賀人龍兩人的同時反對,只不過左良玉更加的老奸巨猾,反對的態度溫和一些,左良玉則是直來直往,根本沒有什麼掩飾。
反對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河南與山西可以算是李自成的老巢了,回到老巢之後的流寇,表現肯定不一樣,其戰鬥力會明顯提升,若是想著徹底剿滅盤踞在河南與山西的流寇,至少需要三十萬大軍,且要有充足的糧草,這樣的戰鬥不比防禦型的作戰,需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拿下來,攻城拔寨的戰鬥特別多,後勤保障與兵力充足是決定性的因素。
目前朝廷能夠調動征伐的大軍,最多十五萬人,首先人數上面就是不夠的,其次糧草方面更是不用,不可能維持很長的時間,一旦戰鬥進行不是特別順利,大軍缺乏糧草的情況出現,就是徹底崩潰的時候。
左良玉與賀人龍的認識是很有道理的,也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的,兩人畢竟是多年征伐,想當初朝廷為了剿滅流寇,徵收了剿餉,而且採用了十面埋伏、四正六隅的作戰部署,幾乎是總動員了,那是多大的力度,什麼都能夠保證,也沒有能夠徹底剿滅流∽∽∽∽,m.■.c√om寇,如今的朝廷大軍,明顯處於劣勢,只不過在保衛北直隸的戰鬥之中獲取了一次的勝利,原沒有徹底剿滅流寇的實力。
楊嗣昌不是聽不進意見的人,他已經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譬如沒有要求大軍乘勝追擊,給與流寇更大的打擊,可對於賀人龍的態度,他是很不滿意的。
進剿流寇的戰鬥得不到左良玉與賀人龍等人的支援。想要完美執行是不大可能的,朝廷大軍之中,如同兩人這樣驍勇的總兵已經很少了。
楊嗣昌不得不停止進剿流寇的想法和部署。
經此一戰,北直隸暫時穩定下來,楊嗣昌仔細考慮之後,給朝廷寫去奏摺。建議十五萬大軍分別駐紮在真定府、大名府、河間府以及保定府一帶,真定府方向由總兵左良玉負責,大名府方向由總兵賀人龍負責,河間府以及保定府等地則由其他人負責。
楊嗣昌的這種安排,明顯排斥了賀人龍。
從個人的兇悍方面來,賀人龍超過了左良玉,而且其威名也讓流寇膽寒,按是應該駐紮在保定府的,流寇想要進攻京城。保定府是非常重要的門戶,可惜對賀人龍有些看法的楊嗣昌,將賀人龍安排到了大名府。
至於楊嗣昌本人,圓滿完成了作戰任務,應該要回到京城去了。
幾天之後,皇上的聖旨再次下來,同意楊嗣昌的奏摺。
十五萬大軍就此分散,到各自應該去的地方。
左良玉與賀人龍兩人對這樣的安排都是有意見的。左良玉駐紮在真定府,這裡緊靠著山西。流寇一旦進攻北直隸,必定從真定府方向進攻,可駐紮在真定府的大軍總人數不過兩萬人,憑著這兩萬人能夠做什麼,根本無法抵禦。
賀人龍就更不用了,駐紮在大名府。麾下只有一萬軍士。
保定府安排的軍士人數最多,達到了八萬人,其餘四萬人安排在了河間府,據是要保證漕運的暢通。
因為內心有意見,故而左良玉與賀人龍沒有提出什麼建議。其實他們已經看出來了,楊嗣昌此番的安排存在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糧草的供給,十五萬人需要的糧草是不少的,北直隸各地都遭遇到數次的劫掠,根本沒有什麼糧食,如今是初秋的季節,距離來年的秋收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十五萬大軍的糧草是需要重考慮的事情,不解決這個基本問題,不管軍士分佈在什麼地方,都是難以長時間維持下去的。
不知道為什麼,楊嗣昌沒有想到這個最為主要的問題,其奏摺之中根本沒有牽涉到糧草,這個關鍵年問題被忽略,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楊嗣昌怕是難以預料。
時間到了九月底,北直隸基本穩定下來。
回到京城之後的楊嗣昌,負責管轄兵部和戶部的事宜。
戶部一般都是內閣首輔直接管轄的部門,此番由楊嗣昌負責管轄,可見皇上對其是非常信任的,不過這個時候管轄戶部,也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北方缺糧,就連京城之內,缺糧的問題都凸顯出來了。
漕運停止之後,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京城,儘管北直隸其餘地方遭遇到數不清的蹂躪,不過京城一直穩如磐石,不少士大夫和富戶都藉機進入到了京城,應天府在年初的時候曾經做過一次統計,京城的人口已經接近百萬人。
這個數字放在幾百年之後,也不是數目。
人多了,糧食的消耗就多,還在六月份的時候,京城糧食的問題就顯露出來,因為大部分的漕糧都直接提供給朝廷大軍了,用於民生的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