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樞進入到乾清宮的時候,臉上沒有什麼表情。
來到京城,出任左都御史好幾個月的時間了,楊廷樞一直都沒有忘記淮安碼頭的事情,這已經成為他內心的負擔,徐望華專程到淮安碼頭,楊廷樞卻因為這樣那樣的考慮,沒有出面見徐望華,也沒有回信,這其實已經表明了態度,不說與鄭勳睿之間恩斷義絕,但疏遠的意思是非常明確的。
從內心來說,楊廷樞是忠君的,鄭家軍逐漸強大起來,不僅僅是在北方屢次戰勝後金韃子和流寇,在南直隸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鄭勳睿就更不用說了,在南京城不少說書人都將鄭勳睿當作是大仙,有著神仙一般的本事。
功高震主的概念,楊廷樞當然明白,他很清楚鄭勳睿的能力,兩人之間的接觸也是很多的,鄭勳睿的睿智和預見,讓楊廷樞歎服,想想這些年鄭家軍的逐漸壯大,陝西的穩定以及淮安的富庶,就可以看出鄭勳睿是文武雙全的,如此的情況之下,儘管鄭勳睿沒有任何的錯誤,同樣會引發皇上的擔心。
這是一個死扣,沒有辦法解開。
作為南京戶部尚書,楊廷樞本能的選擇忠心於皇上,但他也沒有與鄭勳睿完全斷絕關係的想法,只要有可能,他還是會與鄭勳睿保持良好的關係。
進入京城之後,楊廷樞很快感受到了壓力。
都察院的監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讓楊廷樞沒有想到的是,大部分的監察御史,都是東林黨人,其實這樣的情況,早就是很突出的。東林黨人在朝廷之中人數不少,品階高的人不是很多,內閣和六部、都察院也就是錢士升和侯恂等人。其餘人大都分佈在都察院和六科,可不要小看這些位置。恰恰是非常關鍵的。
張溥和張採都在都察院擔任過監察御史,他們在都察院的影響是很大的,雖然兩人都離開了都察院,但楊彝緊跟著進入了都察院,成為了監察御史,楊彝實際上成為了張溥、張採等人與都察院監察御史之間繼續聯絡的紐帶。
楊廷樞成為左都御史,主持都察院的事宜之後,很快就感受到了東林黨人的壓力。
按照都察院的規矩來說。監察御史的重大彈劾,原則上是要知會上級的,這樣一級一級反映上來,最終彙集到左都御史這裡,若是左都御史對此有意見,彈劾原則上是不能夠進行的,畢竟都察院的彈劾,很多都帶有風聞的味道,不一定掌握實際的證據。
可是楊廷樞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後,情況並非是如此。
監察御史的很多彈劾。楊廷樞並不知道,他曾經詢問過右都御史以及左右僉都御史,可得到的回答是都察院一般都沒有干涉過監察御史的彈劾。相反上級要對監察御史的彈劾予以支援,甚至在皇上訓斥的時候,站出來說話。
楊廷樞很清楚,他這個左都御史被架空了。
想要架空左都御史,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應該說朝中的東林黨人已經抱成一團,在錢士升和侯恂等人的支援之下,與他楊廷樞對著幹了,出現這樣的情況。楊廷樞也想不到很好的辦法應對,只能是眼睜睜看著。
楊廷樞已經發現了問題所在。皇上對鄭勳睿很是忌諱和猜疑,出於對付鄭勳睿的需要。皇上在一段時間之內,是明確支援東林黨人的,這讓東林黨人能夠在朝中迅速凝聚出強大的力量,一方面與鄭勳睿等人對著幹,一方面不斷壯大自身的力量。
楊廷樞覺得很可悲,朝中的東林黨人都是科舉考試的進士,難道不清楚鄭勳睿的今天就是他們的明天嗎,難道以為力量足夠壯大了,皇上就不敢動手了嗎。
各種各樣的思緒纏繞楊廷樞,讓他有些萬念俱灰的感覺,大明天下處於風雨飄渺之中,在如此的逆境之中,鄭勳睿脫穎而出,可以說是挽救了大明,可惜這樣的功勞,不僅沒有得到皇上的賞賜,反而成為了皇上的眼中釘,如此下去,大明有什麼希望。
“楊愛卿,到京城幾個月時間了,可否適應。”
“臣謝皇上關心,臣能夠適應,臣一定盡心竭力,認真做事。”
“朕相信楊愛卿一定能夠好好的做事情,你的爺爺也曾經是朕最為信任的肱骨之臣,朕希望你向你的爺爺學習,好好做事。”
“臣遵旨。”
不知道為什麼,皇上說出來這句話的時候,楊廷樞的額頭上竟然冒出了冷汗,酷暑季節冒出冷汗,可不一般了。
“最近一段時間,漕運不濟,導致京城周遭的糧食供應出現了很大的困難,朕很是著急,鄭愛卿這些年來,為了漕運的事宜,盡心竭力,朕是知曉的,不過這漕運是關乎我大明之存亡大事情,是不能夠耽誤的,朕看朝廷應該派遣他人出任漕運總督了,不知道楊愛卿以為朕的這個思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