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博弈是殘酷的,這一點周延儒非常清楚,特別是經歷了朝廷之中的風波之後,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皇上性格喜怒無常,對於文武大臣有著太多的猜忌,偏偏朝廷之內黨爭不斷,加重了皇上猜忌的心理,讓內閣的日子很不好過。
此時朝廷之內的氛圍,已經不是幾年前的情形了,那個時候周延儒得到了皇上高度的信任,而且皇上對太監是排斥的,朝中的大事都是內閣商議,可現在不一樣了,皇上最為信任的是身邊的太監,對滿朝的文武大臣有著一直本能上面的牴觸。
出現這樣的情形,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有一點是最關鍵的,那就是皇上骨子裡是不大信任文武大臣的,袁崇煥、溫體仁、張至發等人,都是朝中的重臣,肩負不一般的職責,可惜最終的所作所為,讓皇上徹底的失望,經過了這麼多年,皇上遭遇到那麼多的變故,對文武大臣自然是不相信了。
如今的情形更加的糟糕,皇上猜忌鄭勳睿,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樣的氛圍之中,周延儒出任內閣首輔,壓力可想而知。
周延儒對鄭勳睿的感覺同樣不一般,要不然當年也不會將庶出的女兒周冰燕嫁給鄭勳睿的弟弟鄭凱華了,但是在皇上和鄭勳睿之間,他還是要選擇皇上。
周延儒曾經想著和平解決皇上對鄭勳睿的猜忌,他的想法是透過一定的手段,將鄭勳睿調到京城來,甚至可以讓鄭勳睿出任內閣次輔,這樣就能夠名正言順的解除鄭勳睿的兵權,讓皇上和朝廷直接掌控鄭家軍。
當然鄭勳睿過於的年輕,如此的年紀出任內閣次輔,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只要能夠解決問題,那都無所謂。
可這僅僅是周延儒內心的想法。他甚至不敢提出來,內閣首輔和內閣次輔之間有著親戚關係,這怎麼可能讓皇上放心,豈不是更加的猜忌。
皇上明確了態度。不會饒恕鄭勳睿,這讓周延儒感覺到問題複雜了,按照皇上的這種態度,恐怕鄭勳睿來到京城之後,結局和熊廷弼、袁崇煥等人是差不多的。
既然皇上明確了態度。那周延儒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如此關鍵的時刻,他已經不能夠和鄭勳睿之間有任何的關係了,更不可能表現出來絲毫的關心。
可週延儒非常明白,若是皇上準備強行動手,不可能達到目的。
鄭家軍已經控制淮北、陝西、蓬萊和復州等地,這些地方都是非常關鍵的地方,特別是鄭勳睿直接掌控了漕運,可以說如今的情形之下,一旦鄭勳睿放手為難。漕運根本無法維持了,京杭大運河若是斷了漕運,北方會迅速陷入到混亂之中,到了那個時候,恐怕不管鄭勳睿提出來什麼樣的條件,皇上和朝廷都是要答應的。
左思右想之後,周延儒還是硬著頭皮,將自身的認識表述出來,這一點他必須要做到,哪怕皇上不要他繼續出任內閣首輔。
好在王承恩是明白事理的。
王承恩是司禮監秉筆太監。深得皇上的信任,權力非同一般,不過王承恩和其他的太監不一樣,一直都非常的低調。而且很少出頭露面,基本都是在皇上的身邊,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能力,但周延儒是清楚的,王承恩的能力絕不一般,否則不可能出任秉筆太監。而且京營提督曹化淳、掌印太監高起潛、東廠提督王德華等人,對王承恩都是尊重的,想要讓這些大太監心服口服,可不僅僅是依靠皇上的信任。
在如何對付鄭勳睿的事情上面,皇上派遣王承恩,與周延儒共同商議。
周延儒毫不隱諱的給王承恩說到了自身的顧慮,想不到王承恩完全表示贊同,而且王承恩還提出來了,對付鄭勳睿不需要特別著急,朝廷不能夠短時間之內處置鄭勳睿,否則後金韃子知曉了,說不定會再次的入關劫掠,遼東也會陷入到緊張的局勢之中。
王承恩還提到了流寇,認為流寇也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必須要想辦法剿滅。
王承恩提出了這些觀點之後,令周延儒刮目相看,這讓他明白了,王承恩為什麼能夠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周延儒和王承恩兩人仔細商議之後,做出了決定,將鄭勳睿身邊的官吏逐漸調離,或者是讓鄭勳睿信任的官吏,保證效忠皇上,這樣就能夠逐步的孤立鄭勳睿,解決了鄭勳睿身邊的文官之後,下一步就可以考慮如何的削弱鄭家軍的事宜。
關鍵還是在於孤立鄭勳睿,讓其身邊的文官都效忠皇上,讓鄭勳睿失去依靠,至於說鄭家軍,到時候一紙詔書,讓鄭勳睿出任薊遼總督,帶著鄭家軍前去攻打後金韃子,自然而然的就削弱了鄭家軍的實力,要是鄭勳睿真的能夠徹底打敗後金韃子,自身的損失肯定是慘重的,屆時朝廷解決鄭勳睿和鄭家軍的問題,就順理成章了。
這個計謀由王承恩直接給皇上稟報,最終得到皇上的首肯。
讓周延儒沒有想到的是,皇上太心急了,似乎想著在幾天的時間,就徹底解決問題,皇上分別向陝西和南直隸派遣了御史,同時命令錦衣衛直接和史可法、馬士英以及粟建成等人接觸,這樣的做法,肯定會驚動鄭勳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