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吳偉業回到京城,很快成為眾人關注的物件,按說他主持公道、實事求是反應情況的舉措,是應該得到讚譽的,至少能夠保持平靜,可惜東林黨人不會允許此番情況的存在,有關吳偉業的很多傳聞,在朝廷內外散佈開來,甚至連他崇禎四年參加殿試時候,攜帶青樓女子的事情,都被翻出來了,成為人們議論的新聞,當然更多的還是有關吳偉業欺師滅祖、大逆不道的傳聞,總之這些傳聞都是牽涉到吳偉業人品如何不堪的,要知道為官最為主要的就是人品,一旦人品被否定,就意味著你永無出頭之日了。
吳偉業倒很是淡定,沒有被這些傳聞所幹擾,每日裡還是準時上朝,只是他的身邊已經沒有什麼朋友,基本都是一個人了。
張溥、張採、吳昌時和龔鼎孳等人好像沒有善罷甘休,他們沒有公開彈劾吳偉業,畢竟這樣做太過分了,再說以前吳偉業就是他們之中的一份子,若是毫無忌憚的攻擊,也顯得他們心胸過於狹窄,這也可能讓東林黨人遭遇到唾棄,不過他們想到的對付吳偉業的辦法,比起彈劾更加的惡劣。
一方面他們推動傳聞的擴大化,畢竟他們對吳偉業是非常瞭解的,知道吳偉業生活之中的點點滴滴,另外一方面他們有意無意的威脅吳偉業,讓吳偉業時刻感覺到不安,吳偉業性格平和,稍顯懦弱,學術方面的成就沒得說,可政治上卻是幼稚的,這樣的人和幾百年之後的書呆子差不多,性格方面的膽怯和懦弱也是難以改變的。
吳偉業在朝中為官,不管怎麼說都是需要接觸人的,但因為忌憚張溥等人的態度,基本上沒有什麼官吏與吳偉業接觸,眾人絲毫將其看作是另類,這肯定讓吳偉業痛苦。加之東林黨人在朝中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對於吳偉業之類算是背叛之人,肯定不會客氣,這也讓吳偉業更加的不得安寧。
終於在忍受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之後。吳偉業提出了辭呈,懇求辭去官職,回到老家去,辭官的理由是身體不適,無法署理政事。
有關是不是接受吳偉業辭呈一事。在內閣裡面出現了很大的爭議,錢士升和侯恂等人是完全贊同的,可張鳳翼等人持有異議。
內閣首輔張至發的態度依舊不明確,看著幾個內閣大臣吵得一團糟。
張至發當然明白其中的奧妙,東林黨人想著讓吳偉業辭官,並且揹負欺師滅祖的罵名,這體現出來東林黨人對於背叛之人的態度,也讓其他人不敢亂來,張鳳翼等人對東林黨人是不滿意的,不願意東林黨人在朝廷之中獨佔鰲頭。若是在吳偉業的事情上面退縮了,日後恐怕會讓錢士升等人更加的囂張了。
如此情況之下,張至發不管如何表態,都是會得罪人的,他這個內閣首輔,本來就沒有很大的威望,更沒有絕對的影響力,若是真正得罪哪一邊,自身也很難立足。
吳偉業辭官的理由非常牽強,不過三十歲的年紀。正值壯年,哪裡存在什麼身體不適,無非是難以應對東林黨人的攻擊和迫害,主動躲避罷了。
事情總是要解決的。內閣拿不定主意,吏部就無法操作,一件看上去很是簡單的事情,竟然遲遲沒有結論,這也足夠讓人笑話,也體現出意味深長的含義。
吳偉業辭官的訊息。最快的時間傳到了淮北。
孫承宗尚未離開淮安,鄭勳睿在得知這個訊息之後,迅速做出了決定,請孫承宗前來商議,他有心幫助吳偉業,不過也要透過這件事情,好好的影響孫承宗,讓這位在東林黨人之中有著不一般地位和影響的老人,看看東林黨人在朝廷裡面究竟是如何做事情的。
孫承宗來到廂房,並不知道是什麼事情,看錶情是有些奇怪的。
孫承宗進入到廂房的時候,鄭勳睿、徐望華、文坤和李攀龍等人,正在廂房商議事情。
看見孫承宗進來了,鄭勳睿面帶微笑。
“今日請孫老先生來,在下是有事情需要請教的,只不過此事牽涉到了東林黨人,在下若是貿然的插手,怕是要引發不少人的非議。”
與鄭勳睿接觸的次數多了,孫承宗的看法早就有所改變了,聽見鄭勳睿這樣說,孫承宗也沒有客氣,徑直開口了。
“鄭大人,該不是有什麼事情,需要老夫開口說吧,老夫致仕好些年了,不大關心朝廷的事宜,再說老夫身在朝廷之外,是要遵守規矩的。”
鄭勳睿笑了,這次笑的很是舒心。
“孫老先生說的很好,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范仲淹先生的話語,在下記得東林書院時常教授,顧憲成老先生也作出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關心,這東林書院堅持的宗旨,與老先生的話語好像不一樣啊。”
看著鄭勳睿的笑容,孫承宗正色開口了。
“鄭大人學識非凡,怎麼說出來這等的話語,東林書院教授的這些東西都是不錯的,無非是駁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之認識,不少的讀書人,不接觸實際,科舉高中之後,不瞭解民間疾苦,不僅不能夠為皇上和朝廷好好的做事情,反而盤剝百姓,著實不應是,至於老夫說的話語,也是不錯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既然致仕了,那就盡能力為家鄉百姓多做一些好事情,不要去幹涉朝廷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