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派人前去偵查,探尋到戰況,這提醒就沒有必要了,若是流寇真的進入到車箱峽,那就是自尋死路,到了那個時候,也就不需要本官提醒了,陳大人自然知曉如何做的。”
徐望華臉微微有些紅,他知道鄭勳睿的意思。
“楊賀,迅速派出斥候,到漢南一帶去偵查,告訴他們,必須要萬分的謹慎,大戰在即,他們必須要保證自身的安全,若是情勢緊急,就不要詳細探查情況了。”
這一場的討論,看起來與延綏巡撫衙門沒有多大的關係,與鄭家軍更是沒有半毛錢的聯絡,漢南的金州和榆林邊鎮,一個在陝西的最北面,一個在陝西的最南面,距離相隔遙遠,直線距離超過兩千裡地了,的確不需要過多的關心。
可鄭勳睿的想法是不一樣的,萬一車箱峽之困實實在在發生了,那麼就說明歷史的程序,暫時不會出現任何的變化,想要改變歷史,需要他做出巨大的努力,而且車箱峽之困後,流寇的發展會迅速進入一個高峰期,一直延續到崇禎十二年,才再次落入低谷,可不久之後再次的壯大,一直到推翻了大明王朝。
既然穿越了,他的責任就是改變歷史,有些事情可以允許出現,但有些事情是決不允許出現的,必須要將危險掐滅在萌芽的狀態。
斬殺了一個高迎祥,看來流寇同樣是發展壯大了,高迎祥麾下的軍士,絕大部分都依附李自成,讓李自成的實力迅速膨脹起來,與羅汝才、老回回和張獻忠等人,平起平坐了。
延綏各地的冬小麥已經收割,雖說數量不多,但總算是有了一些收成,延綏各地的老百姓,早就開始蓄水了,他們已經知道蓄水的重要性了。
慶陽府的知府,是鄭勳睿直接推薦的,朝廷很快就同意了他的推薦。
原綏德州知州羅昌洛出任慶陽府知府,原延安府通判孫啟萌出任綏德州知州,至於說延安府通判的人選,鄭勳睿可不會愚蠢的推薦,那需要朝廷考慮,當然短時間之內,朝廷暫時也不會考慮的,畢竟沒有誰願意到陝西去。
羅昌洛上任之後,用了雷霆手段,迅速穩住了慶陽府的局勢,官府拿出來了糧食,救濟流民,同時七名商賈每家都拿出來了五千石的糧食,合計三萬五千石的糧食,也全部都交給了慶陽府,這些糧食是雪中送炭,讓羅昌洛有了更好的發揮空間。
綏德州是延安府轄下最大的州,當初羅昌洛就是嚴格按照鄭勳睿和文震亨的要求行事,就任慶陽府知府之後,輕車熟路,很快就穩定了局面。
陳奇瑜的精心準備,以及準確的情報,為他換取到了打好的局面。
竹溪、旬陽、漢陰和紫陽一帶活動的流寇,終於發現了官軍的多路合圍,他們也進行了一些零星的戰鬥,可發現官軍做好的充足的準備,迫不得已之下,他們開始朝著金州的方向集中聯合,除開老回回馬守應從鹽場關方向殺出一條血路,進入到了四川,其餘的各路流寇,全部都集中到了興安所。
羅汝才、張獻忠和李自成等人終於聚集到了一起,他們麾下的大軍,總人數達到了二十一萬人,這是一個令人恐懼的數字,不過大軍的戰鬥力如何,他們都是很清楚的,隊伍之中的不少人,都是從河南、山西等地吸納的流民,這些人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鬥。
也正是因為如此,羅汝才等人不會選擇和朝廷大軍面對面廝殺,他們必須要找到撤退的方向,拜託官軍的圍攻,這是他們一貫的作戰手法,早就非常熟悉了。
流寇大大小小的首領在一起商議,提出各自的見解,光是這樣的爭吵,就進行了足足兩天的時間,意見一直都不能夠完全統一,他們面對的形勢已經非常的危機,官軍從四面八方圍過來了,最終羅汝才、張獻忠和李自成三人商議之後,決定朝著鎮坪的方向撤離,走官道肯定是不行的,他們選擇了從黃洋河以及車箱峽方向,朝著鎮坪撤退的決定。
這一切和鄭勳睿的分析是完全一致的。
羅汝才等人最大的失誤,就是忘記了他們麾下有二十一萬大軍,如此龐大的隊伍,選擇走山路,等同於自殺的行為,這不是小規模部隊的游擊戰,他們選擇走山路,想到的是官軍不易於追捕和廝殺,可他們大軍的行動,一樣受到困擾,就算是訓練有素的大軍,達到十萬人以上,輕易也不會選擇走山路的。
選擇官道,他們可以憑藉著人數上面的優勢,與官軍展開廝殺,甚至可以採用丟車保帥的策略,讓戰鬥力不強的軍士去糾纏官軍,去做炮灰,精銳部隊趁機突圍,要知道陳奇瑜調動的幾路大軍,想要做到指揮上的完全統一,短時間之內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