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十。
翰林院,翰林學士公房。
翰林學士沈忠仁正在按照兵部的意思起草的潤色朝廷敕書,鄭勳睿在一邊默默看著內閣和兵部移送過來的奏摺。
奏摺一共有三份,第一份是三邊總督楊鶴的奏摺,言三月初投降的陝西流寇神一魁、金翅鵬、過天星、獨頭虎、上天龍、不沾泥等,分別在陝西慶陽府所屬的寧州以及延安府所屬的米脂再次開始造反,第二份奏摺是延綏巡撫洪承疇的奏摺,言對付流寇之辦法,不能夠一味的招降,必須一剿滅為主、招降為輔,奏摺痛斥神一魁等人降而復反,第三份奏摺是太子太師、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孫承宗的奏摺,言正在修建的大淩河城,遭遇後金韃子的進攻,建議調集山海關、山東、登萊各路兵馬馳援。
內閣和兵部的意見很明確,應該說是皇上的意見很明確,罷免三邊總督楊鶴,洪承疇出任三邊總督,負責剿滅陝西和山西的流寇,至於說剿撫無所側重,一切依舊實際情況進行,此話顯然是否接了洪承疇剿滅為主的建議。
對於洪承疇的奏摺,朝廷照準不誤,沒有其他的意見。
看見這些奏摺,鄭勳睿的心情開始沉重了,儘管說身在京城,距離廝殺的地方很是遙遠,可是他知道,大明的亂象開始出現了,而且自此之後,大明幾乎沒有安穩的時間了,崇禎七年之前,陝西和山西的流寇,尚屬於各自為政作戰,崇禎八年正月的滎陽大會,標誌著流寇開始聯合起來,形成了強大的力量,和朝廷分庭抗禮了,至於說後金韃子,那更不用說了,力量愈發的強大,幾次入關劫掠,更是在崇禎九年的時候,建立了大清國。
他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沈忠仁起草和潤色敕令的時候,一邊寫一邊思索,一邊徵詢鄭勳睿的意見。
鄭勳睿當然很是謙虛,儘管他看了不少的奏摺,但看的都是實際內容,對於那些華麗的辭藻,根本就不注意,所以從書寫文案方面來說,他應該還不如楊廷樞。
再說這是朝廷的大事情,他一個剛剛在翰林院當值兩個多月的翰林修撰,不可能提出來什麼建設性的意見,要真的是那樣,恐怕讓人認為是妖怪了。
軍事和民政是完全不一樣的,紙上談兵遭遇眾人的唾棄,況且孫承宗、洪承疇和楊鶴等人,都是朝廷公認的出名的文官兼武官,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如此情況之下,鄭勳睿是絕不能夠隨便插言的,就算是在乾清宮議論,他也不能夠多嘴。
敕書寫好之後,沈忠仁讓鄭勳睿仔細看看,其中是不是有不合適的地方,若是沒有什麼問題,敕書就要送到內閣去,內閣商議決定下來,呈奏皇上御批,就要送到司禮監去,製作成為正式的文書下發了。
這裡面還有一份聖旨,是關於撤銷楊鶴三邊總督、任命洪承疇為三邊總督的聖旨,這份聖旨不復雜,意思也很簡單。
鄭勳睿仔細看過之後,發現沒有錯漏的地方,起身稟報沈忠仁。
沈忠仁點點頭,拿著奏摺和草擬的聖旨、敕書,急匆匆的朝著紫禁城而去。
鄭勳睿回到公房,開始在文案上面翻閱之前的奏摺,他重點找的就是有關後金韃子入侵以及流寇造反方面的奏摺。
很快翻出來四五份奏摺,上面有朝廷的敕書,甚至是皇上的聖旨。
認真看過這些奏摺之後,鄭勳睿陷入到沉思之中,甚至連楊廷樞進屋來,也沒有注意。
“清揚,想什麼事情啊,如此的專注。”
“哦,剛剛沈大人草擬了幾份敕書,都是關於後金韃子侵襲和流寇造反的。”
楊廷樞點點頭。
“這些奏摺多了,去歲都有好幾份,我都看過了,要說這流寇沒有什麼值得擔憂的,朝廷是一定能夠剿滅的,倒是後金韃子,需要注意了,若是他們侵襲,登萊巡撫孫大人訓練之新兵,正好派上用場啊。”
楊廷樞說到登萊新兵,鄭勳睿條件反射一般站起身來,嚇了楊廷樞一跳。
“清揚,你這是怎麼了。”
鄭勳睿自嘲的笑了笑。
“沒什麼,剛才感覺到有蚊蟲叮咬,不舒服才站起來的。”
“怪了,這都進入到秋季了,氣候也不是那麼炎熱了,還有多少的蚊蟲啊,再說你也愛乾淨過於了,每日裡都要洗浴,換做我可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