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派:興起於湖北武當山,崇祀“真武大帝”的道派。武當山稱太和山。武當道教源遠流長,魏晉時期即為道士修真之地,有“仙室”之稱。晉代,武當山“學道者百數,相繼不絕”。(晉王韶《南雍州記》)戴孟、謝允、劉虯皆為居武當修道成仙之士。唐貞觀年間(627—649),武當山道士齋醮禱雨有應,太宗敕建五龍祠,代宗時敕建太乙觀、延昌觀。五代時,高道陳摶隱武當山九室巖,服氣辟穀歷二十餘年。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武當真武神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真君”,宋代武當道教影響日甚,武當道士道術已顯名於世。元代武當山已有九宮八觀,著名道士葉希真、張守清、魯洞雲、汪真常、張道貴、葉雲萊、劉洞陽、胡道玄等在武當山開宗傳派,授徒數千人,明代是武當道的鼎盛時期。明成祖、明世宗先後大營武當宮觀,歷時數十年。新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三十九橋樑、十二亭臺的龐大建築群。明成祖從全國欽選四百名高道主持武當道務,至嘉靖(1522—1566),武當山各大宮觀都有道士數百人,全山計有道官、道士、軍丁、工匠等一萬多人。武當是道教名山,歷來有各派道士居同修煉元末明初武當山道派有武當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等。明洪武初,張三丰入武當山修煉,後離山遠遊,明成祖多次派人尋訪“真仙”張三丰而不得,更擴大了武當道教的影響。張三丰居武當山修道,嫡傳弟子丘玄清住五龍宮,盧秋雲住南巖宮,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宮,形成了以張三丰為師的道派,世稱武當道派。張三丰另一嫡傳弟子劉碧雲,後又被尊為武當榔梅派祖師。“榔梅派”以奉祀玄帝為主,亦稱武當本山派,乃正一支派,其傳法系統為“碧山傳日月,守道合自然,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無”等。張三丰武當派與全真道教義及宗風都有所不同。該派崇祀“真武大帝”,在思想上強調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且重視修煉內丹,特別強調性功。張三丰武功高強,兼擅拳劍,武當道派內家拳技,相傳即創始於張三丰。從明代開始,入武當修煉的各派道士都自稱武當道,都以張三丰為祖師。北京白雲觀藏《諸真宗派總薄》中,以張三丰為祖師的武當道派有真武玄武門、自然派、三豐祖師自然派、三豐祖師日新派、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三豐派等。明代武當道場成為“皇室家廟”,天下高道匯聚武當,武當道地位日高,取代閣皂山,與龍虎山、茅山合稱三山新符籙。《張三丰全集》和《敕建大嶽太和山志》是研究武當道的主要資料。武當在明清時期擁有最龐大的教團,有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築群和珍貴的神像法器。武當“治世玄嶽”成為天下第一名山。武當道教歷經戰亂兵燹,現仍有六宮二觀等建築四百多處,文物七千餘件。武當道士現有一百多人。武當玄武派的內家拳馳名中外,武當道仍以修煉、武術而著稱於世。
榔梅派:又稱武當本山派。創始人孫碧雲。《古今圖書整合》卷二八七引《武當山志》載:孫碧雲,關西人。幼年穎悟,願學仙人,入西嶽華山追希夷之跡,巖棲穴處,服氣養神。探黃老經旨、《周易》、《參同》,與夫儒釋子史,罔不熟誦。洪武二十七年(1394),明太祖徵至京師,賜衲衣,供齋供,館於朝天宮。次年賜還華山。永樂十年(1412)成祖復召至,賜詩一章,敕授道錄司右正一,命住持武當山南巖宮。永樂十五年(1417)卒。有《碧雲集》行世。該派創始於明永樂年間,《諸真宗派總簿》錄有其傳代派字。後傳衍於武昌葛店鬥牛觀,至今仍有傳人。
西河派:雷法神霄派的支派。亦稱薩真君西河派。北宋末薩守堅,得張繼先、林靈素、王文卿雷法之傳,寓泉州,以道術名世,門下弟子從遊者數百輩,稱西河派。據《諸真宗派總薄》,其傳派次序為: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志誠宣玉典,中正演金科。衝漢通圓滿,高宗居大羅,武當興法派,福海起洪波。
穹窿山派: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淵所創,以蘇州穹窿山和玄妙觀為中心。《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施亮生,號鐵竹道人,嘗受初真戒、中極戒於王昆陽(王常月)。後精於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蘇穹窿山一派。”故未給他列傳。其事蹟見《玄妙觀志》和《蘇州府志》。清顧沅《玄妙觀志》卷四:“施道淵,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生吳縣橫塘鄉。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驅役百神。時為人除崇魅,療疾苦,不以為利。初築室堯峰,晨夕修煉,移往穹窿山,即茅君故宮,……鼎新之。順治戊戌(1658),五十三代真人張洪任請於朝,賜額上真觀,並賜淵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由是四方徵請,凡建名勝一百七十餘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中元妙觀殿宇傾圮,太傅金之俊延道淵主觀事,修復三清、雷尊諸殿,……晚遊閩越,探真訪道,尤多救濟。康熙丙辰(1676),裕親王召主醮京師。乞歸,……戊午(1678)果化于山觀。道淵著有《玉留堂語錄》。”施道淵傳弟子胡德果,號雲廬,吳郡人,盡得道淵之術。康熙四十三年(1704),吳中大旱,被官府延請祈雨,德果登壇作法,大雨如注。自後名望愈著。胡傳潘元珪,字允章,號梧庵,吳郡人,出家玄妙觀,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德果死後,凡吳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間應召入都,值大光明殿,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禱,皆稱旨。後南歸,仍居蘇州玄妙觀。潘傳弟子惠遠謨(1697—1771),惠傳弟子張次理(1712—1786)和施神安,遠謨和次理又同時兼承婁近垣正乙派之傳。施神安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繼張資理主玄妙觀方丈,於嘉慶間逝世。此後承傳不詳。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金初北方出現的三大新道派之一。創始人劉德仁,號無憂子。滄州樂陵(今屬山東)人。自稱二十一歲時遇一鬚眉皓白之老翁,授以“《道德經》要言”(一說授以“玄妙道訣”),創教於金皇統二年(1142)。在傳教時以召神劾鬼之術為人治病,一時信者甚眾,自稱大道教。五傳至酈希成(誠)分為兩派,因元憲宗支援酈派,故改名為真大道教。是教以《道德經》為宗旨,兼汲儒、釋部分思想,所列戒條有九: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兇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賤貧,力耕而食,量人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恃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史稱其為“以苦節危行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苛侈於己”。真大道教在修煉上不講究飛昇化煉之術,而注重靜默祈禱,也不奉祀諸多鬼神,為人治病不借助符籙,只是“默禱虛空”,不化緣乞食,主張道士出家苦行,其宮觀初稱為“庵”,墓稱為“塔”,類似於佛教,流傳於河北一帶。全盛之際,其傳播地域曾西出關隴至於蜀,東望齊魯至於海濱,南極江淮之表。經十餘傳而衰。
太一教:或稱太一道,金初北方出現的三大新道派之一。金天眷中(1138—1140)蕭抱珍創立於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汲縣)。該派所用“太一”之名,說法有二。一說該派因傳太一三元法籙,因名其教曰太一“(《元史?釋老傳》)。一說因取“元氣渾淪,太極剖判,至理純一之義”而得此稱(至元三年《重修太一廣福萬壽宮碑》)。據傳,蕭抱珍曾得仙聖授以“秘籙”,善“祈禱訶禁”之術,亦以符籙為人治病,故其門徒甚眾,朝廷聞名。金熙宗皇統八年(1148),朝廷召其入宮,為皇后治病,深受禮遇,賜其所居庵為“太一萬壽觀”。死後,元世祖追賜為“太一一悟真人”,改“太一萬壽觀”為“太一廣福萬壽宮”。二祖蕭道熙(本姓韓)、三祖蕭志衝(本姓王)承傳其道。元世祖賜以四祖蕭輔道“太一中和仁靖真人”之號。五祖蕭居壽(本姓李)也得元世祖禮遇,至元十二年(1274),令建太一宮於兩京,命其主持宮中祠事,兼祀六丁神,並賜太一掌教宗師印,賜號“太一演化貞常真人”。六祖蕭全祐(本姓李)嗣,亦被封為“真人”。七祖蕭天祐(本姓祭)於元仁宗延祐二年(1351),以“太崇玄體素演道真人”身份和正一派玄教大宗師張留孫、全真道掌教孫德囗等,在大都長春宮(今北京白雲觀)設經籙普天大醮。泰定元年(1324),七祖又於吳全節、夏文泳、劉尚平等,率法師道士數千人在大都崇真萬壽宮建金籙周天大醮。太一教盛傳二百年元未仍在活動。七祖之後,史料無載,流傳不明。太一教重符籙齋醮,與正一道相類似;其規定道士必須出家,則又與正一道有別。該派始祖規定,凡非蕭姓嗣教者,皆改蕭姓。元代深受理學影響,以忠信孝慈為行身之要。
正一道:亦稱正一教、正一派。道教後期以龍虎宗為主幹集合融匯諸符籙派而形成的符籙大派。形成時間在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該年元成宗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標誌。所合道派,主要有: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天心派、淨明道、太一道等。該派形成於大德八年。從至元十四年(1277)起,張陵後嗣代代被敕封為天師,受命主管江南道教。江南各派的教務大政皆須聽命於天師(全真道之在南方者也不例外),或由天師請命於朝廷(如道士敕封等),使歷代天師逐漸成為江南各符籙派的共主,為組成正一道準備了領袖條件。另一方面,由於歷代天師受到特別尊崇,其所領龍虎宗自然獲得良好的發展條件,特別是它的支派玄教的發展更是規模空前。這又為正一道的形成準備了組織條件。在上述基礎上,各符籙派之間逐漸加強交參與融合,對天師龍虎宗的向心力不斷加強。故以大德八年張與材受命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為標誌,正一道形成。此後,全國道教皆分屬正一,全真兩大派,明清政府也只承認此兩派。集合諸符籙派而成的正一派,以張陵後嗣(歷代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籙齋醮、降神驅鬼為主要宗教活動。該派道士允許有家室,可以不出家,不住宮觀,清規戒律不甚嚴格。原諸符籙小派合併入正一道後,由於種種原因,有的小派逐漸與他派融合而絕傳,如閣皂宗、太一道等,有的小派卻在承認正一大宗下,保留著原有小宗的承傳。如龍虎宗、茅山宗、武當道、淨明派、清微派等。它們在明至民國間各自承傳不絕。只是在明葉後,因不得皇室有力的支援,大都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