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錫當即笑了起來:“稍稍再等,總得給建虜點反應時間,只要他們反應過來了,咱們的安排才算成功!”
對於多爾袞來說,劉永錫派田見秀率三千兵馬南下廣東並出任廣東提督的訊息真讓他鬆了一口氣,但在諸位王爺、貝勒與漢官面前他仍然是裝出一副足智多謀的樣子:“劉永錫這賊子果真沒有什麼本領,如果我是劉永錫,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率金華賊發動北伐,只可惜這小賊沒有多少本領!”
旁邊的豪格就立即打出了皇太極的旗號,唯恐大家不知道他才是皇太極長子:“確實是這麼一回事,當初阿瑪決心破關伐明的時候,幾乎沒人支援他,但事實證明他確實做對了,劉永錫的本領遠不如阿瑪!”
他說的是崇禎二年的清軍第一次破關之役,也可以說是明清戰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當時皇太極決心破關伐明的時候,諸多滿蒙貴族都覺得皇太極簡直是瘋了,毛文龍雖然已死但東江仍然是一隻病虎,而且關寧軍的實力也不算太弱,但事實證明這是皇太極人生中最英明的一個決策。
一想起皇太極生前的無數場大捷,但想到現在大清國一遇到越明軍就是屢戰屢捷,甚至連左夢庚、劉澤清、劉良佐這些漢將都解決不了,大家都一陣氣苦。
但是大家也不得不承認多爾袞說得很有道理,如果越明軍選擇在現在這個時候北伐,那麼大清國將會遇到極大的困難甚至可能直接退守關外,而越明軍既然選擇南征,大清國自然就有了喘息的機會。
雖然有左夢庚、劉澤清、劉良佐起事牽制了大清一部兵力,但是大家都覺得只要一年甚至半年時間大清的無敵精銳又能緩過勁來,而多爾袞也是同樣的看法:“雖然厚澤侯田見秀的這三千兵馬都是出身流賊,但是田見秀既然成為廣東提督,那麼高一功、李過、劉體線這些殘兵敗將也會跟著南征,雖然金華賊是一心利用流賊來對唐王,但是這樣一來,金華賊想要南征最快也是明年的事情了!”
在場的王爺、貝勒、提督都有同感,而來報信的漢官也是神氣十足地說道:“我原本還猶豫是投南還是投北,但是聽說劉永錫派田見秀率大軍南下,我就知道王氣盡在北方!”
這話說得太文雅了一些,多爾袞與諸位王爺、貝勒聽完了通譯的翻譯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多爾袞對於這個答案是異常滿意:“沒錯,帝皇之氣盡在北國,阮大鋮,你女兒在南國當妃子,你卻主動來投誠我大清,眼光確實非同凡響!”
眼前這位漢官不是別人,就是曾經在南京投降過一次的阮大鋮,江寧之役後阮大鋮就消失在人海之中,大家都以為阮圓海已經死於亂軍之中,可是誰也沒想到他不但活著,而且還成功地逃回了北京向多爾袞與諸位王爺、貝勒報告了劉永錫派田見秀所部南征的訊息。
而多爾袞的表揚更是讓阮大鋮神氣起來:“攝政王說得極是,現在天下都期望大清國能掃盡六合澄清宇內,現在京師名臣雲集,大清國豈能不興!”
雖然現在的北京城確實有不少“名臣”,而且既有閹黨又有東林君子,但是阮大鋮口中的名臣不是“別人”,正是推薦他出仕大清的洪承疇。
洪承疇與阮大鋮可以說是難兄難弟,大家都以為他們倆都死在了南京之役,但是多鐸、豪格的數萬精銳能成功渡江者可以說是十不存一,而洪承疇、阮大鋮卻成功回到了京師。
雖然洪承疇是敗軍之將,但是多鐸、豪格兩位親王都大敗而歸,洪承疇又能有什麼本領扭轉戰局,而且洪承疇畢竟是最早投降大清國的明國督撫,所以多爾袞對他信任依舊,只是江南得而復失,現在暫時沒有好的位置來安置洪承疇,更不要說是洪承疇特意推薦的阮大鋮。
只是兩次南征失利之後,多爾袞的想法跟過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他原本是剃髮令的急先鋒,甚至可以說是獨力推動剃髮令的施令,但是現在形勢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既然他已經失去諸位王爺、貝勒的信任,甚至連上三旗都快掌握不住,自然需要洪承疇、阮大鋮這些漢官的全力支援。
所以他對於阮大鋮的來投是極度歡迎:“阮先生也是名臣,不但是福王的兵部尚書,而且還曾經入過閣,既然阮先生願意為朝廷效力,那麼回頭就給你授兩個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