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風八萬裡> 第一百四十六章 共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六章 共識 (1 / 2)

他們不但拿來了這一期《國策論》,而且拿出了手上能找到的每一期《國策論》與所有抄本,並且就有意料之外的收穫:“按照這篇文章的意思,我們北伐與建虜入關都是為了求得生存,建虜不入關就很難活下去,大明不北伐同樣難不下去。”

雖然大家對於北伐有著個人看法,但是清國入關的危害在書上說得非常清楚,大明除了永遠失去遼東、京師順天府與九邊之外,還失去了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五個完整的省份,而且這還不算入相當於一個小省的陝西行都司。

“這等於少了天下幾乎一半的州縣,江南的讀書人本來就多,現在更是無路可走!”

浙江與紹興府可以說是天下科舉競爭最激烈的地方,過去大明雖然掌握著整個天下,但象錢程這樣的秀才仍然是總覺得日子難過,現在丟掉北方這麼多州縣更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大家都覺得除了北伐沒有任何出路。

“按國策論的看法,只要把北方與遼東都奪回來,形勢就不一樣,咱們都有出處!”

國策論的文章並不是簡單建言北伐,而是有著一套完整的謀劃,認為大明如果北伐成功就應當把獲得的諸多好處與有功之臣共同分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就是要破格用人,用北伐功臣來充實新收復州縣。

這正是錢程這些人所要的結果,他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我們怎麼成為北伐功臣?有沒有路子?”

錢程倒是已經翻過了這一期的國策論,馬上回答道:“卷首就有招募義士受訓並隨軍從徵的訊息。”

大家往卷首一翻,確實有這麼一份詔書,這份詔書說得比較含蘊,只說招募八方義士入隊訓練,訓練結束之後量才適用並隨軍從徵,雖然沒說招募的“義士”是用來南征還是北伐,而且要求相對寬鬆而且不限文武,但是所有人都覺得這是個絕佳機會。

對於朝廷來說,這些入訓之後的“義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人,新近收復的州縣要用朝廷信得過的自己人逐步替換那些動搖分子,而且有人提醒了一句:“朝廷用人跟弘光朝完全不同,三班六房的首領即使不是朝廷派下來的,也是從外縣調來的,而且聽說接下去縣裡的位置要為隨陛下渡江的有功之臣留著。”

有明一代的吏員往往是父子相襲盤根錯節,但是承天朝既然是名為中興實為創業,自然有著新朝氣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重用跟隨劉永錫起義的有功之臣。

那些資格很老但是在劉永錫起義過程錯過機遇的世代吏員之家自然就是打擊的首選目標,而且還有人分析:“本朝雖然官吏分家,但是官吏之間不再有著前朝那種無法逾越的鴻溝,只要是有功之臣,哪怕是流賊出身都能成為知府、道臺。”

大家是越說越興奮,都覺得這是絕佳的機會,而錢程更是毫不猶豫地說道:“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咱們就按這上面的詔書前去招募,而且既然有浙江總隊,那咱們不需要多少路費直接渡江去杭州就行了!”

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是喜氣洋洋,去年劉永錫起兵抗清的機會他們錯過,所以他們覺得這次北伐中興的機會就不能再錯過了。

事實上,越明朝的思想動員是全方位進行,渠道不僅僅是《國策論》,而是從官報、詔書、戲曲、揭貼到鄉間的宣講,在很短時間就完成了一次全民動員,不管是官員、縉紳、商人還是升斗小民都對於北伐形成了共識。

“現在都說不北伐不行,雖然北伐肯定要付出很大代價,但是清國來一次南征就是無數人傾家蕩產,所以長痛不如短痛,趁著建虜現在還沒緩過勁來抓住機會北伐!”

王普祥沒想到隨便遇到一個農夫說起北伐來都說得頭頭是道:“老人家說得確實有道理,如果建虜再打過來,咱們鳳陽府肯定是首當其衝啊!”

說話的老農實際也不懂太多道理,但是他心底自然有一本帳:“這兩年兩次過兵,我們家裡死了二十三口,還有十多人到現在都沒有訊息,而且每次過兵都是折騰得天翻地覆,幾年都等於白乾了,只要不滅掉清國,這樣的事情肯定還會繼續來啊,所以哪怕不滅掉清國,也要以黃河為界,這樣咱們才能過安穩日子,將軍,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北伐?”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