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風八萬裡> 第一百一十三章 再次親征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三章 再次親征 (1 / 2)

朱大典當即答道:“按照張博易與王之仁的奏報來看,建虜此次南下絕對是空國而出,即使沒有十萬也有八九萬之眾,清國攝政王多爾袞更是親自率部南征,所以微臣估計此次建虜南犯之數決不下十萬。”

而一旁的張國維也非常明確的答道:“建虜空國而來,自當料敵從寬,應當不止十萬之數,京口鎮必須儘早北上,若是拖得太久了,恐怕形勢會有變化!”

去年多鐸南征,從歸德出發的時候差不多是八萬之眾,但一路南進都是勢如破竹,而現在多爾袞把能搜刮出來的兵力都搜刮出來才組建了這麼一支大軍。

而江北諸軍之中,實力最強的張博易不過二十餘營,王之仁、張煌言都只有十餘營,臨淮關的王普祥更是隻有六營之眾,即使加上臨時動員起來的義兵、鄉兵也不是清軍的對手。

因此調周之升的六千人北上成了最佳選擇,但是長平皇后還是十分嚴肅地說道:“建虜既有十萬之眾,那麼光有周之升六千人還不足以力挽狂瀾!”

張國維聽到長平皇后這麼講就急了:“娘娘,京口鎮必須立即北上,不然徐州失守情況不堪設想。”

雖然張博易到目前為止的表現都挑不出任何毛病來,而且他在湖州之役也有著非常好的歷史表現,甚至還提前進行了大規模動員,但是他手上終究只有二十餘營兵力,而且前期已經有所損失,面對清軍舉國來攻能堅持多久實在是一個未知數。

如果徐州失守,那麼完全不用指望淮安的王之仁,而在徐淮接連失守之後江北形勢就會徹底惡化,但是長平皇后的看法卻同朱大典、張國維都不同,她轉身去問吳勝兆:“吳將軍,在不影響南京守備的情況下,你能調多少兵馬出來?”

吳勝兆沒想到長平皇后會問出這麼一個問題,然後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娘娘,微臣這裡最多能調四營兵馬出來!”

長平皇后十分莊嚴地說道:“四營兵馬足夠了,我登高一呼應當能再募來四五營義兵!”

如果說剛到南京的將軍府總領金聲恆還不知道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朱大典與張國維這兩位閣臣都是齊齊色變:“請娘娘收回成命,刀槍無眼,您可是天家血脈,決不可如此冒險!”

長平皇后卻是早有決定:“去年八月,本宮親率大兵過江最終收復杭州,中興事業才得以全勝,現在離杭州之役才半年時間,本宮為什麼不能過江?”

張國維與朱大典都有一百種一千種理由,畢竟去年八月的時候越明朝還只是一個小朝廷而已,甚至只能用草臺班子來形容當時的形勢,當時迫於形勢可以說是把能用上的每一支兵馬都用上了,所以才有張皇后與長平公主先後親自渡江的義舉。

可是現在朝廷已經立國東南形勢一片大好,根本用不著長平公主冒著天大風險渡江與南犯的清軍決一勝負,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張國維、朱大典看到一臉聖潔的長平皇后竟然都激動地說不出話來。

他們內心深處甚至覺得長平皇后說得沒錯,現在離杭州之役過去才半年時間,當時的情形固然緊急,但現在的形勢同樣是萬分危急。

去年如果沒有張皇后與長平皇后先後渡江親征,當時的形勢或許不堪設想,畢竟當時清軍在浙江戰場上一度佔據了主動權,特別是長平皇后率軍渡江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如果沒有長平皇后的神兵天降杭州絕不會這麼迅速收復。

而現在越明朝面臨的形勢同樣是萬分危急,江淮諸軍除了周之升所部都已經投入戰鬥,但是形勢仍然朝著對越明軍十分不利的方向發展,只要稍有閃失就可以出現毀滅性的大敗,在這種情況下長平皇后渡江親征,哪怕她只是帶去了四五營援軍也會改變江北的局面。

在明確了這一點之後,張國維、朱大典兩位閣臣都跪了下來,接著與會的幾位重臣都跟著跪了下去,朱大典與張國維都十分嚴肅地說道:“請聖母娘娘聖裁!”

他們口中的聖母娘娘自然不是長平皇后,而是“大明應天監國秉政懿安張皇后”,從金華監國開始這位應天皇后就在承天朝的朝堂上擁有著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次真正在南京負責留守監國的也是這位張皇后,遇到這種情況自然只能請張皇后聖裁。

而張皇后聽到這卻是長嘆一聲:“長平皇后既然準備親自渡江北征,有誰又能擋得住她?而且陛下出京之前也跟我談過這件事,他說長平皇后喜歡做什麼都由她,但一定要保證長平皇后萬無一失,畢竟這是天家血脈!”

雖然劉永錫的兩個要求看起來有著根本性的衝突,但是大家已經明白長平皇后親征這件事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充當吉祥物,而劉永錫的要求也是讓她成為吉祥物而不是真正親臨一線作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