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風八萬裡> 第一百一十二章 御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二章 御前 (2 / 2)

特別是有過一次降清歷史的《清國志》總裁錢謙益更是氣定神閒,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後這位東林領袖也是放浪形髓毫無顧忌,天天都往秦淮河上走,甚至還放言《清國志》全書都由他錢某人統稿,書中諸人的氣節如何都由他一言而決。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周之升的京口鎮是否北調徐州參戰的問題,考慮到朝廷在江淮之間的幾路大軍張博易、王之仁、王普祥、張煌言都已經參戰的情況下,周之升的京口鎮幾乎是承天朝在江北的最後一支野戰機動部隊,所以這個問題在朝中引發極大爭議。

越明軍雖然經歷許多大戰惡戰,但是越明軍從起兵開始大多數戰役都是佔據兵力優勢,即使少數戰役不曾佔據兵力優勢,但是由於參戰的八旗精銳數量有限,而江南新附軍的戰鬥力不高,越明軍還是能在戰場上形成兵力優勢。

但是現在的局勢與以往不同,雖然張博易、王之仁、王普祥、張煌言已經竭盡全力,但是清軍南犯是由攝政王多爾袞親自指揮,而且承天朝的大部分野戰主力都由劉永錫統率參加西征戰役,所以清軍在每一個戰場都形成了兵力優勢。

現在不管是王之仁還是張博易、王普祥都在向南京請求援兵,因此對於京口鎮的使用形成了多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京口是進入南京的必經之地,周之升所部絕對不能調離南京,還有一種意見周之升的京口鎮應當調到揚州與張煌言一起堅守揚州,第三種意見則認為應當服從張博易的安排北調徐州。

但是三種意見誰也不能說服誰,所以最後還是要由御前會議來決定,只是這次御前會議除了張皇后、長平皇后與幾位閣臣、尚書之後還多出一位重臣,那就是負責守備南京的吳勝兆。

雖然在承天朝中吳勝兆並不是最頂尖的戰將,但是劉永錫之所以選擇讓吳勝兆負責南京守備,自然是因為吳勝兆在溧陽之戰給了多鐸、豪格致命一擊並徹底扭轉了江南戰局。

有過這麼一段輝煌歷史的吳勝兆自然絕不可能投降清軍,而這次御前會戰上吳勝兆更是信心十足地說道:“周之升一軍如何排程由朝廷決定,不管去哪個方向都不會影響南京守備!”

說到這,吳勝兆補充了一句:“南京守備有我吳勝兆,保證可以萬無一失!”

雖然吳勝兆這話說得有點滿,但是劉永錫選擇讓吳勝兆守備南京而不是交給太康侯這樣的勳臣,自然是對吳勝兆與他統領的南京守軍充滿了信心,聽到張皇后就不由鬆了一口氣:“京口鎮能夠自由排程那就最好不過了!”

現在江北諸軍都在告急,尤其淮安府的武寧侯王之仁所部更是受創最重,已經在奏報明言如無援兵隨時可能退回淮安城死守,但是這樣一來徐州的張博易就要面臨兩面夾擊。

過去大家都覺得武寧侯王之仁是定海總兵出身,所部也是大明精銳之師,跟著劉永錫南北征戰立下了不少功勞,所以他出任淮安巡撫大家都沒有爭議,甚至有人覺得劉永錫應當讓王之仁負責江北軍務,而不是由比他低一級的彭城伯張博易來總督江北軍務。

但是這一次清軍南犯之後就試出了江北諸將的成色,雖然王之仁的當面之敵只是漢軍八旗,但是坐擁十餘營兵馬的王之仁幾乎全域性被動接連損兵折將連連後退現在甚至準備退守淮安府城,大家覺得離開了承天皇帝的指揮之後王之仁只是一員三流將領而已。

而劉永錫讓張博易坐鎮倒是選對了人,雖然清軍投入徐州戰場的兵力越來越多,但是張博易始終穩若泰山,雖然要求調周之升的京口鎮北上,但是也做好獨立堅守徐州城的準備,讓大家不由想起了他在湖州之役的表現。

大家甚至想到了眼前的吳勝兆也是由劉永錫親自指定的人選就覺得放心了,因此朱大典首先說道:“既然南京守備萬無一失,那麼京口鎮最好及時北上徐州,兩位娘娘有什麼意見嗎?”

朱大典覺得不管是張皇后還是長平皇后都是否決自己的建議,畢竟這也是承天皇帝劉永錫的安排,但是誰也沒想到長平皇后突然問了一句:“京口鎮現在有多少兵馬?”

朱大典當即答道:“周之升的京口鎮共有兩旅十營六千餘眾。”

長平皇后又問了一句:“那這次南下的建虜又有多少兵馬?”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