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格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他長嘆了口氣說道:“剛剛收到了豫王的親筆信,說是金華賊正在溧陽調兵遣將,隨時準備進犯南京,讓我們趕緊過去會師。”
既然越明軍準備出擊收復南京,那麼阿濟格就不要指望多鐸、豪格抄擊邢勝平後路,但是一想到多鐸、豪格如此無用,阿濟格就特別生氣。
但是吳三桂卻是在旁邊火上澆油:“英王,金華賊在溧陽調兵遣將,但未必是針對著南京與豫王。”
劉永錫的越明軍在溧陽屯兵數萬,但如果劉永錫不是針對南京清軍,那自然是準備對阿濟格的東進大軍。
數萬金華賊如果真從阿濟格側翼殺出,局面自然不堪設想,因此阿濟格臉色立即變得難看起來。
正所謂福不雙至禍不單行,阿濟格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又有快騎從湖廣傳來了晴天霹靂:“流賊高皇后、一隻虎、田見秀、高一功、劉體純正在圍攻荊州,等英王儘早回援。”
雖然對這件事早有預期,但是阿濟格還是抱著幻想問了一句:“流賊這次圍攻荊州是打著什麼旗號?是不是打著大順旗號?”
武昌派來的使者直接打破了阿濟格與清軍將領的最後幻想:“流賊這次打著明國旗號,並擁戴高太后為一品貞義夫人。”
聽到這個訊息阿濟格不由長嘆一聲:“通知將士準備回師,我親自斷後,豫王、肅王這麼不爭氣,我得為大清國多留點元氣。”
現在他甚至有點同情多鐸與豪格。
荊州。
前次東路大順軍殘部傾巢而出,九營圍攻荊州最後無功而返。
但這次進攻荊州雖然遇到了不少波折,但大順軍殘部卻得到許多縉紳與豪強的幫助,最後只花了三天時間就攻下了荊州城並將兩千多清軍盡數殲滅。
自從西安失守以來,幾十萬大順軍殘部突然有了一處真正的容身之地,但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的大順軍第一時間就想到大順朝的提督諸營權將軍田見秀。
雖然田見秀現在手下只有幾千殘軍,但他為人寬厚,對將士與百姓都是儘量寬厚相待,所以才能發出“留此粟活秦人”的命令,要安撫荊州官民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田見秀知道自己麾下才幾千殘軍,鎮不住李過、高一功與劉體純這樣的驕兵悍將,因此毫不猶豫地說道:
“大軍能入荊州,還是打出大明旗號的功勞,現如今必須請總督五省軍務皇太后兼一品貞義夫人越王妃高氏坐鎮荊州總攬全域性。”
“總督五省軍務皇太后兼一品貞義夫人越王妃高氏”的稱呼可以說是不倫不類到極點,但是對於大順軍殘部來說卻是一個字都不能缺。
雖然這次進軍荊州發生了不少意外,但過去視大順軍殘部為死敵的縉紳、豪強採取中立甚至合作的態度,才是順利拿下荊州的最大原因。
荊州城內的清軍只有兩千多人,即便加上外圍清軍也不到四千人,但上次李過、高一功率九營大軍圍攻荊州的時候城內也只是多出一千多清軍,之所以久攻不下就是因為整個荊州把大順軍看成了敵人。
不管縉紳、豪強還是升斗小民,都把大順軍視若猛虎,大順軍殘部處處皆敵,前次荊州城內雖然只有四千清軍,但是主動上城助守的壯丁有上萬人。
而這次進軍荊州自從打出大明與“總督五省軍務皇太后兼一品貞義夫人越王妃高氏”的旗號之後,大順軍的進軍雖然談不到勢如破竹,但是大多數縉紳、豪強至少保持著一種觀望甚至中立而不是敵對的態度。
但拿下荊州之後,大順軍將領們反而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所以才會推薦田見秀出來主持局面,而田見秀在這種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倒不糊塗,還是堅持把高太后請出來。
而在場的大順軍將領都覺得這件事確實可行紛紛贊同,一隻虎李過聽到田見秀這麼說不由鎖緊眉頭。
他之所以推高太后出來秉政自然是希望借高太后把大順的旗號打下去,真正主持大局的還是他李過。
可現在局面卻是徹底失控,雖然是高太后主持大局,但是大家都在擁戴高太后,他反而變得不顯眼。
但是他突然想到了什麼,開口說道:“既然要請高太后出來總攬全域性,何不聽聽太后娘娘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