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裁撤的必然結果是老弱病殘與不堪大用之人離開了軍營,撤下的兵馬自然就成了精銳,而且由於大規模裁撤的緣故只需要供養原來一半甚至更少的兵力,大大降低了財政壓力,也讓部隊的糧餉供應變得充足起來。
現在劉永錫也只是照方抓藥,正常情況下在大明朝進行這種改革會因為得罪太多既得利益者只能半途而廢,但是越明小朝廷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既得利益團體,而且權力最高層在這件事上已經形成了共識,而且這件事還是劉永錫親自推動,所以整軍的全過程可以說波瀾不驚來形容。
而且一個非常意外的情況就是這次整軍雖然完全是劉永錫推動,但是失意者不敢把怨氣發洩到劉永錫這樣的大人物身上,結果捱罵最多的反而是主持整軍的邢勝平與王之仁,但這也代表著朝廷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而在整軍的這段時間天下形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王派來的使者帶著詔書抵達了浙江,但是越明小朝廷內部還在談論著要不要開讀詔書的時候,唐王的使者反而決定把詔書撤回去。
在另一個時空的魯監國政權,要不要開讀唐王詔書以及要不要在形式上服從隆武朝廷引發了魯監國政權的一場權力鬥爭,最後還是張國維等部分大臣決定日月同懸的局面。
而現在的形勢卻是完全不同,雖然隆武皇帝是有賢名的大明宗室而且得到了鄭芝龍與福建軍民的支援,而浙江這邊卻是隻有兩個女人與一個少年,但是整個浙江都認為正統絕不在閩中,到現在還沒有與建虜一戰的隆武朝讓浙中服從他們的命令簡直是痴人說夢,甚至連唐王派來的使者都這麼看。
接著就是徽州金聲派使者奉表納土,成為監國小朝廷的第一個藩臣。
雖然唐王與鄭芝龍也想盡辦法拉攏金聲與皖南義軍,但是到現在為止唐王政權還沒能與清軍一戰,可越明朝廷卻是將建虜入浙大軍幾乎盡數殲滅,清軍在杭嘉湖平原上屍橫遍野,清國自努爾哈赤七大恨起兵以來沒有遭受過這麼大的挫折,金聲與皖南自然是擇良主而侍。
而且金聲與皖南義軍也面臨非常現實的生存問題,雖然他們這支義軍的戰鬥力並不弱,另一個時空在清軍的圍攻之下堅持了整整三個多月,但是以徽州鄉兵為主體的義軍戰鬥力仍然不是清軍正規軍的對手,更不要說清軍還出動了少量八旗軍。
雖然由於越明強勢崛起的緣故,皖南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但在清軍的圍攻他們仍然需要越明朝廷的全力支援,而張皇后與劉永錫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金聲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總督徽寧池太軍務,其它義軍首領也各有封賞,同時派出天門伯邢勝平領兵兩萬馳援皖南巡撫安徽。
皖南義軍對於張皇后與劉永錫的決定稍有不滿,畢竟唐王可是用大學士的位置拉攏金聲,而浙江這邊只給一個兵部尚書,而且天門伯邢勝平的地位明顯高於金聲,但是也只是稍有不滿甚至不敢提出異議:“娘娘既有聖裁,徽州不勝榮幸!”
邢勝平進軍皖南可以說是劉永錫發動的第一輪攻勢,而此時的多鐸也終於等到自己朝思夜想的援軍:“肅王,咱們好久不見了!”
雖然多鐸可以說是衰神附體,大家都覺得他馬上就要倒臺,但是率領援軍南下的這位親王卻對他表示極大的同情:“額其克,你跟我說說這次入浙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不是剃髮令的緣故!”
別人肯定不敢這麼指責攝政王與剃髮令,但是眼前這位肅親王卻不一樣。
肅親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這位皇長子都被視為皇太極的繼承人,但是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他卻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先後兩次被削爵,順治元年十月福臨在北京登基才恢復原封和碩肅親王。
但豪格也只是恢復爵位而已,順治元年十二月多鐸與豪格都在率領大軍與李自成決戰,而豪格卻只能負責去掃滅濟寧滿家洞土寇,而今年南征豪格同樣是被投置閒散。
但現在多鐸在江南遇到了超級大麻煩,攝政王多爾袞終於重新起用了豪格,只是豪格的滿臉怨氣卻是無處發洩,所以一見面就問起了剃髮令這個最敏感的問題。
而多鐸身旁的洪承疇趕緊說道:“肅王,這次入浙大挫主要還是因為低估了金華賊與劉永錫,對了,您這次帶了多少兵馬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