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洪承疇最關心的問題,同樣也是多鐸最關心的問題,他總覺得來的援兵如果太少,那就沒辦法對付劉永錫與金華賊,畢竟清軍在江南戰場已經從攻勢變成了守勢。
而一說到這個問題豪格就打心眼裡看不起這位多鐸叔叔,雖然這次江南的騷亂是由於剃髮令引發,但是豫王的臨機應變也太不象話了,不但丟掉了整個浙江而且博洛貝勒所部四萬人遭受毀滅性的打擊,這指揮能力說有多拙劣就有多拙劣。
不過這也是多鐸的看家本領,八旗勁旅一向以一當十以十破百,百人勝過明軍千人,千人能敵萬軍,若是有一萬大清兵可以抄擊明國腹地來去自如,但是當年多鐸以五百精兵一遇上八百明軍居然望風而潰一路狂奔,說有多丟人就多丟人,可是多爾袞只相信自己的同母兄弟,竟然把整個東南都交給豫王負責。
結果這位多爾袞的這位同母弟弟在江南統率二三十萬大兵打了大清國曆史上空前絕後的敗仗,一想到阿瑪皇太極千辛萬苦才攢下來的基業居然這麼敗在多鐸手上豪格就覺得特別心疼,但為了安撫驚惶不定的多鐸與洪承疇他不得不信心十足地說道:“這次南下我帶了兩萬八千精兵,保證把金華賊殺得片甲不留!”
實際這次豪格只帶了兩萬兩千人南下,所謂兩萬八千人是隨軍的一切阿貓阿狗都計算進去的結果,不過豪格覺得有近三萬兵馬多鐸總能定下神來,只是洪承疇雖然勉強定下神來,多鐸卻是顯得有些失望:“只有兩萬八千人?其中有多少八旗勁旅!”
豪格越發看不起多鐸這位不成器的小叔叔,但他沒把自己的不滿表現在臉上:“豫王,國家精銳已經都在這裡了,何況上游還有英王大兵東下!”
豪格這句“國家精銳已經都在這裡雖然是有所誇大”,但是離實際情況相去並不大。
多爾袞與滿洲貴族之所以決定征服江南,是因為北方從江南獲得海量錢糧才能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輸,但是誰也沒想到在輕鬆消滅弘光朝之後的入浙之役居然是一場真正意義的噩夢,多鐸雖然把所部精銳都填進去了但最終還是大敗而歸。
但是為了征服江南滿洲貴族已經下了太多血本,雖然有不少人建議及時止血按照歷代慣例退守江淮,但是多爾袞與大部分滿洲貴族仍然決定押上全部賭本,因此豪格才能率所部兩萬八千人南征。
這兩萬八千人是多爾袞想盡一切辦法才搜刮出來的兵馬,雖然在北方與關外還多多少少有一些機動兵力,但能抽調出來的各路兵馬最多也就是幾千人而已。
豪格事先覺得只要自己的援兵一到,多鐸與洪承疇就能立即轉入全面反攻,但看到他們的反應豪格就知道情況比想象還要糟,因此他不由脫口問出了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豫王,這次入浙到底折損了多少兵馬?”
雖然多鐸與洪承疇已經十幾次向京師奏報這次入浙的具體情形,但是他們對於具體損失卻是始終含糊其辭,就連豪格這樣的滿洲貴族都不知道具體數字。
而對於多鐸與洪承疇這個數字實在太敏感了,因此多鐸只能向洪承疇掃了一眼,洪承疇當即領會了他的意思:“肅親王,這次博洛貝勒率四萬大兵入浙,但所部只有兩千殘部成功突圍到了湖州!”
洪承疇所說的數字與實際出入不大,但他還是隱藏了一些關鍵細節,那就是突圍到湖州的博洛殘部實際只有千餘人,而且都是漢軍八旗與綠營兵,滿蒙八旗只有幾十人突圍出來。
豪格顯然沒聽出這其中的弦外之音,他還以為突圍的兩千多名殘軍都是滿蒙八旗,但即使如此他還是第一次認識到越明軍的真正可怕之處:“雖然這肯定與剃髮令有關係,但博洛好歹也是一員老將怎麼會敗得這麼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雖然杭州之役的最大責任者是博洛,但跟多鐸怎麼也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多鐸不得不組織了一下語言:“主要是低估了金華賊,金華賊不同於福王,不但偽越國公劉永錫率部親征,就連偽皇后、偽公主都屢次御駕親征,這是我親眼所見!”
多鐸繼續說道:“博洛貝勒出城與金華賊連日苦戰,明明已經佔據了上風準備乘勝追擊,誰也沒想到偽朝皇后率大軍兩萬渡江親征,博洛貝勒倉促無備間全軍大挫,導致局面一發而不可收拾!”
洪承疇在旁邊替多鐸背書:“情況確實就如同豫親王所說,偽越國公與偽皇后都喜歡御駕親征親臨一線,尤其是偽越國公最為可恨!”
豪格知道張皇后與坤興公主都是象徵性的吉祥物,即使御駕親征也只能提升官兵士氣,但偽越國公劉永錫就不一樣,他可是金華賊的靈魂人物,他每次親臨一線指揮大清軍就會遇到大麻煩。
只是想到這豪格卻是笑出聲來:“我知道怎麼該對付金華賊,保證讓金華賊灰飛煙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