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說魏國公徐弘基、忻城伯趙之龍在勳臣之中有著很大影響力,三家聯手自然是想推誰就推誰,直接敲定了人選,但問題是現在馬士英就被他們聯手擠出了會推名單。
對於馬士英來說這就太難堪了,他原來是想憑藉定策之功入閣一躍成為首輔,可是現在直接被擠出廷推名單,別說是內閣首輔,就連內閣都進不去,現在他是真著急了。
不僅僅他著急,馬士英的門生故舊也為他著急,但是事關重大不敢第一個站出來,萬一搞砸就徹底壞了馬士英的入閣大計。
倒是王孫蕃雖然與馬士英有過約定,卻還有著看好戲的心情,當即輕聲說了兩個字:“枚卜!”
馬士英聽到王孫蕃這麼說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雖然他不是枚卜案的親歷者,但對枚卜案的細節卻是瞭如指掌。
王孫蕃是提醒他會推並不是最終結局,點選的最終決定權在福王手上,說不定福王來個特簡任命甚至直接發出中旨,即使這次廷推沒有他馬瑤草,下一次廷推東林難道還敢不讓他入閣?
但是他也知道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這次他挾定策之功尚且不能入閣,下一次又能有多少機會?
可是又該怎麼辦?
而劉永錫也沒想到東林會再上演一出枚卜案。
不過這方面東林向來是有歷史前科,天啟、崇禎東林在政治上兩次大失勢,都是與操縱廷推有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東林犯的不是“政治錯誤”,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組織錯誤”,所以事後也徹底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天啟四年會推山西巡撫,當時吏部已經擬定郭尚友,出身山西的東林黨人尹同皋與潘雲翼同樣認為座師郭尚友是最佳人選,但是吏部尚書趙南星與都給事中魏大中一定要推薦與他們有關係的謝應祥。
東林的黃尊素曾多次勸阻趙南星與魏大中,覺得會惹出大禍,但是趙南星與魏大中一意蠻幹還是推選謝應祥,最終導致東林在天啟朝全面潰敗。
崇禎二年會推閣臣名單,禮部左侍郎錢謙益與弟子瞿式耜聯手操縱會推準備打造一個純東林內閣,不但擠掉了禮部尚書溫體仁,而且還刻意擠掉了同屬東林的禮部右侍郎周延儒,讓親近東林的成基命成為排名第一的正推,錢謙益則成了排名第二的陪推。
錢謙益本來以為入閣十拿九穩,但是崇禎皇帝看到名單上沒有周延儒已經起了疑心,榜上無名的溫體仁借錢千秋案彈劾錢謙益並質疑廷推的公正性,周延儒更是在御前點破了會推被一兩人把持的潛規則。
最後自然是雞飛蛋打,不但錢謙益引咎撤職,東林黨人也因此長期失勢,直到崇禎十四年與閹黨聯手操作周延儒起復才得以眾正盈朝,這就是著名的“枚卜案”。
而現在的局面幾乎就是第二個枚卜案,東林在與高弘圖、徐弘基、趙之龍聯手後已經完全控制了廷推。
馬士英終於下了決心,他給劉孔昭使了個眼色,而劉孔昭明白馬士英的意思正準備站出來,就聽到一個響亮的聲音說道:“諸位大人說的都是金玉良言,但是我想補充一點,那就是我覺得我父親誠意伯劉孔昭也應當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