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福王還是馬士英、盧九德都被張皇后的強硬表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大家都知道只要福王能夠入繼大統,張皇后就應當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人物,所以盧九德與馬士英都覺得張皇后的這支護衛兵馬不宜入京。
畢竟這支護衛足足有將近兩千兵力,不管部署在南京城哪個方向都會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掌握這支親軍的張皇后便能在關鍵時刻成為一個關鍵人物,就連路振飛都覺得張皇后不應當率護衛大舉入京。
但是福王登基之前張皇后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福王入繼大統的合法性大半建立在他與張皇后的約法三章上,現在張皇后不肯過江就讓福王與盧九德、馬士英覺得焦頭爛額。
雖然福王也可以強行蠻幹扔下張皇后直接渡江,但這樣一來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等於前功盡棄。
何況張皇后在這件事上已經做出很大讓步,不再堅持近兩千名護衛親軍盡數渡江,而是隻要求帶兩三百名精挑細選的親衛一起渡江。
現在入主南都重於一切,福王與盧九德、馬士英商議同意張皇后可以率周之升麾下的百名親衛一起渡江,只是在談判過程的形勢又起了一些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指張博易從京師跑出來了並帶來了京師失陷後的第一手情報。
這個張博易是太康侯張國紀夾袋裡的人物,甚至還是張皇后和張國紀家的遠房親戚,平時也不怎麼顯山露水,直到太康侯與張皇后出京的時候才真正脫穎而出,自告奮勇留在京師應付方方面面。
張博易事情辦得很漂亮,直到京城失陷大家都沒注意到張皇后與太康侯已經出京南渡,城破之際崇禎皇帝甚至臨時派了內臣過來要求張皇后儘快殉節:“陛下一再叮囑娘娘不可落入賊手!”
張皇后對於崇禎皇帝本來就有不少怨氣,現在在場又是自家人所以說話也沒有什麼忌諱:“先帝在這種事一向是神通廣大,周皇后與幾位貴妃可惜了。”
劉永錫卻是語重心長地說道:“前車之鑑,不可重蹈覆轍!”
雖然劉永錫說得特別含蘊,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是指張皇后親衛是否渡江入京的問題,一時間氣氛變得凝重起來。
而張博易繼續說起他在京師的第一手見聞:“幸虧太康侯與娘娘當機立斷及早出京,這群流賊終究是不改流賊本色!”
按照張博易的說法,流賊入城沒幾天就進行了一次大殺戮,先是在二十三日處死成國公朱純臣,兩天以後不分青紅皂白殺戮了幾百名勳臣、勳衛、世襲武職。
這些流賊根本不管這些勳臣、勳臣、世襲武職願不願意投降大順朝,也不管他們願不願意為大順朝所用,更不管這些勳臣、世襲武職平時的所作所為,反正留在北京的公爵、侯爵、伯爵與世職不管是否曾經投降過流賊都被殺戮殆盡。
接著流賊又在京城大肆追贓助餉,夾棍之下不知有多少文武官員與勳臣生不如死斯文掃地,在場眾人聽得直吸冷氣覺得那是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何況是親歷者,張博易感嘆道:“太康侯與娘娘若是留在京師恐怕就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