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唐奇譚>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治平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治平 (2 / 2)

在乾旱少雨的草原到戈壁荒灘,這種土牆圍可以是用很久;而且還可以根據歷代的不斷積累,繼續將其加厚、加高到一定程度;若有一些餘力,還可以使用預製成型、暴曬泓乾的大土磚,並作出種種花飾紋理。

這也是位於沙漠戈壁、草原綠洲之間,大多數城邑最常見的格局;只要一直有人居住並維護下去,甚至可以延續上千年直到現代。而扎木城則是大宛都督府境內的一個異數。因為它地處藥殺水下游的河洲之上。

既有東西之間的古代商道貫通,又有南北向的水運之便。所以在建城之初,為給這安風水寶地和要衝奠基,就採用了東土大唐獨有的沉柱法。就是花了大代價從上游的山中,砍伐放流下許多大木打入河洲地下。

然後又就地取材,挖掘了遠近十數里河床的大小卵石;將其中篩選出來的小號卵石,製成專門的木架石籠;沉入被掏平的河灘,成為最外圍的堤壩基礎和雛形。而更大號的卵石,則是在人工修整之後砌成牆基。

然後,再夾以燒黑表面的木樁,如此裡外兩層三重;才算是初步牆體大功告成。也因為當初規劃的範圍大,導致了初代盧林伯的債築高臺,斷斷續續修到了第二代盧林伯才算勉強完工。由此別無餘力再造一處。

領內的其他的支城、堡寨,還多見是立木、橫排和篩土的混合結構。但扎木城建立之後的作用和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後來的葛羅祿突厥大叛亂,烏古斯突厥的多次流竄犯境,還有黑頭突騎施的大逃亡中。

位於河口淺灘要衝上的扎木城,像是中流砥柱一般的,配合來援的官軍和別藩人馬;擋住了一波又一波草原牧部,迴光返照式的衝擊狂潮;也讓扎木城上下游的河水裡,長時間飄滿了被殺死、溺斃的人畜屍體。

這既是盧林伯領一度,享譽中土朝堂的高光時刻,也是如今的盧林伯,負隅頑抗到最後的最大憑仗。只要江畋及麾下不出手的話,他就可以憑藉收聚在城內的人口儲集,天長地久的堅守下去,但官軍卻是不行。

北方草原上同樣時有牧期的,不可能長時間讓丁壯脫離生產的。濛池國的軍隊,也不可能長時間征戰在境外;於是,光靠南方延河流域的農耕地帶支援,本地官軍能發揮的力量也就相當有限,甚至無力封鎖了。

但這一次登城的,卻是輪駐在都府的一營安西兵;全體來自嶺東四鎮之一的焉耆健兒,安西都護府直屬的三萬零百八軍額一部分。他們身穿簡配版的明光鎧和缽型兜,配備比標準陌刀小一號的雙刃三尖斬馬劍。

又有五色長牌、擘張弩、刀錘等不同戰術的輔助配置。在一覽無遺的曠野之上一旦具列成陣,就堪稱是各族遊牧輕騎的噩夢所在;也是都府長期震懾和鎮壓境內,諸多城傍藩部的底牌之一。卻被當做攻城奇兵。

因此,在各部召集而來的敢死勇士,組成的大牌手前陣拼命掩護之下;讓這些明光晃晃的鐵人,衝到登梯上的那一刻;這段城牆上守衛的命運就已然註定。轉眼之間,他們就被接二連三突破、擊潰,四散奔逃。

哪怕再度趕來支援的督戰衛隊,大砍亂殺了一堆逃兵,也不能阻止城牆上的潰亂勢頭;最終,當沉重的門栓被斬斷、劈裂,又自內而外的轟然洞開。就連督戰的甄氏子弟/家族衛隊,也不由絕望亦然的調頭就逃。

但美中不足的是,盧林伯甄紀遠在內的一干家族成員,連同部分心腹親信、死忠家臣都跑了。因為,他們居然在城中下令防火,雖然在兵荒馬亂、人心動盪之下,僅有小部分人執行命令,但還是造成不小混亂。

另一方面,在攻打甄氏宅邸、內堡的時候,也同樣遇到了異類的埋伏和反抗;那是類似灰先知軍中的銀甲神兵,或是故濛池國主宮中無畏軍般的活死人;像物件一樣毫無生息的蟄伏在各處,一旦靠近暴起襲擊。

結果,為了徹底肅清這些遍佈內堡和宅邸各處,力大無窮、行動迅捷,且無謂大部分刀劍傷害的屍兵;耽擱了太多的時間。盧林伯甄紀遠乘機率領數百部眾,從尚未易手的西面水門,乘船突出城圍、放流遠去。

而負責封鎖和巡查沿河這一線的兩支藩部,卻是因為懈怠和推諉職責;竟然令其逃脫出了視野範圍,才急忙上報到中軍。因此,雖然謝烈平當場嚴懲了兩部首領,又立刻責令各部出兵組成馬隊沿河搜尋和追跡。

但多少也為這場勝利,蒙上了些許的瑕疵……當江畋下令左右收拾停當,完成交割,準備前往扎木城與之會和,同時親眼看一看,那些活死人一般的改造士兵,究竟達到了怎樣的地步?卻又有快馬急報傳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