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的生成式對抗網路是非常知名的技術,熱度相當之高。伊恩本人因為該技術一躍成為AI界頂流,他的另一大廣為人知的貢獻是《深度學習》這本花書,是該領域聖經級別的教材。
因此對這個技術的前因後果伊恩在採訪中聊到了不止一次。
所以孟繁岐非常清楚,伊恩其實在歷史時間線上要晚好幾個月才開始想到這個主意,
孟繁岐根本沒有考慮過想法撞車的情況,在他看來,時間差還有至少小半年呢。
可卻沒有想到,自己提前提出殘差網路,將機器的千分類影象能力突破人類水準竟然帶來了這樣意料不到的連鎖反應。
“我的老天爺,上帝啊..”伊恩當場就是一個抱頭下蹲,顯得非常抓狂。
其實學術想法撞車不是什麼新鮮事,有時候時間差了一兩個月,大家也通常不會計較,甚至會傳為一時美談。
但那是一方還在審稿,另一方遲了一些時間投出的情況。
審稿時長的時間差,學術界通常還是認可的。
可若是自己文章還沒有投出的時候,對方實驗已經做好,文章也寫完,甚至都公佈出來了。
那不論再做什麼,基本都是無用功了。
其實這個階段發現學術想法撞了車,是損失最小的時候。伊恩還沒有投入精力去正式開啟該專案,或者開始論文的寫作。
還只是在初期和導師討論溝通的階段。
但伊恩非常明白這個想法的價值,他之所以抓狂便是因為懊惱自己沒能早幾個月想到這個主意。
“撞車的內容多嗎?我們的想法差了多少?”伊恩做了幾個大動作發洩了一下自己的情緒,馬上開始思索補救的辦法。
學術想法撞了車,大家的車終究還是不同的品牌。
互有可取之處,有時候甚至早發的一方會給另一方啟迪,促使對方的研究更上一層樓。
“非常可惜。”本吉奧一邊迅速地瀏覽文章,一邊搖頭嘆息道,“我們剛剛討論的內容完全是對方的真子集。”
與此同時,辦公室角落裡的印表機已經開始“咔咔”作響,一張張A4紙緩緩飄落。伊恩知道導師是在列印和自己想法撞了車的那篇論文。
“已經以非常正式的論文格式公佈了嗎?”伊恩心中最後的一點幻想也破滅了。
“看這個LaTeX的模板,應該是已經提交了今年的CVPR。對方的時間點可能比我們想的還要做早不少。”
“讓我先看看。”伊恩一個箭步上前,先翻閱了一下對方的摘要和幾個公式。
才看了兩分鐘,就非常沮喪地一屁股坐在了辦公室內的沙發上,“對方不是急著發一篇短文佔坑的傢伙。他們是有備而來。”
學術界有很多這樣的人,不管有了什麼想法,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寫個兩三頁就公佈在arxiv上。以顯得他們是第一個發現這件事的人,隨後再慢慢做實驗。
這樣做不能說是錯,但確實風氣非常不好。
伊恩一向認為自己的嗅覺還是比較前沿的,這次即便撞了車,也只是對方急著佔坑這個想法而已。自己一定還有許多操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