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上面標註的,基礎薪資一個月一萬,而且是稅後。
在這裡科普下,圍棋比賽跟大部分體育比賽一樣,自然是成績越好,獎金越高。
但和其他比賽不同的是,圍棋甲級聯賽的獎金相對於其他體育比賽圍級聯賽的獎金佔比並不高,尤其是頂端棋手收入的比例只有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俱樂部只負責甲級聯賽,對隊員參加其他比賽沒有任何的權力限制。
圍棋世界大賽,冠軍獎金100200萬不等,應氏杯最高,有40萬刀,但4年一次。
國內比賽獎金相對低,冠軍也就2050萬,但這就是實打實的錢,除了交20%稅,剩下都是棋手的。
撇開能拿到國內外賽事冠亞軍的少數頂尖選手不論,能夠有幸參加圍甲聯賽的12支隊共72名左右棋手,屬最不缺比賽和比賽收入的頂端棋手。
這些棋手大部分來自國家隊正式和集訓隊員及地方棋院、地方俱樂部隊的尖子。
他們每個月,一般有兩份工資收入,一份是國家和地方發的固定工資,另一份是參賽隊開的聯賽工資,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雙薪制”現象。棋手一旦捧上這隻“金飯碗”,意味著每年有二三十萬元的收入。
圍甲更多的是給頂端棋手一個練兵場,互相切磋,保持最佳狀態。
應傑大致看了一下合同,各方面來說還是比較滿意的,對方這個完全就是溢價簽約,用愛發電。
雖然說支援圍棋的企業都是用愛發電就是了,因為根本沒辦法回本,也沒有什麼廣告效應。
這位煤老闆屬於是有錢用愛發電,而且大機率感覺有些收藏天才的癖好,否則不可能出這麼高的價錢籤自己。
如果對方明年真可以在自己定段賽後打上圍甲,那就可以說是十全十美了。
雖然對方財大氣粗的表示打不上去,就發動鈔能力買一個圍甲隊伍借殼上市。
現階段看沒有任何一個隊伍比這個更適合自己了。
不過……
“對局費不管輸贏都照發?”
看著這一條,應傑有些疑惑的問了一句。
這個世界因為高永夏來圍甲當外援的時候表示自己對局費贏了給高一點,輸了分文不拿。
面對高永夏的要求,籤他過來的老闆自然很高興,畢竟花錢籤你過來,就是為了讓你贏的,你要願意輸了一分錢不拿,就算贏了多給你點錢也無所謂。
但是對方這個裝逼要求,直接導致後來其他隊伍被迫內卷,其他隊伍的合同也紛紛跟上,贏了稍微提高甚至不提高,輸了直接不給對局費。
很多棋手,尤其是中低段的騎手收入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