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吃飯,麵條不叫“麵條”,稱作“龍鬚麵”;水餃稱作“龍耳”、“龍角”;米飯稱作“龍子”;餅烙成龍鱗狀,稱作“龍鱗餅”;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婦女不準動針線,“恐傷龍目”……。
總之,這一天就是和“龍”槓上了。
早上,吃了“龍頭”和“龍鱗”,徐得庸出門,正碰到秦淮茹甩著大辮子,穿著整齊的抱著小棒梗出去。
徐得庸笑眯眯道:“嫂子出門啊!”
小棒梗立即大聲道:“得庸叔,我去姥姥家。”
這天還流行接女兒回孃家,所謂: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著,掉眼淚兒。
秦淮茹大眼睛一轉道:“哎,今個二月二,家裡不來接,我只能自個回去,過年因為東旭的事也沒回去看看,趁這個時間,東旭也能下地了,我回去一趟,正好,也給你問問村裡有沒有合適的。”
徐得庸:“……”
小嫂子,我勸你少管閒事囁!
這餃子看著皮薄餡大,肯定不好吃,大家都不要吃。
本來還想捎這娘們一程去公交站,現在……,拜拜了您嘞。
“謝謝啊。”徐得庸撂下三個字騎車走了。
秦淮茹:“……”
你感謝不得說“順便捎你一程嗎”。
小棒梗眨了眨眼睛,不明所以,大人的事好複雜,得庸叔的車媽沒坐上,我也沒坐上……。
……
要說今個街上什麼最熱鬧,肯定是剃頭的。
當下,肆玖城相比滬上,這服務行業差的不是一星半點,連個“時髦”的理髮店和裁縫鋪都沒有,保守,有些死板。
年初的時候還被阿三的駐華大使小尼赫魯一紙“投訴信”遞到了外交部。
為啥?
因為他一件西服連改21次仍不合身。
沒辦法,為了挽回影響,外交部派人陪小尼赫魯專程到滬上改西服。
舊時國人稱外國人為“紅毛”,為“紅毛”做衣服的裁縫就被稱為“紅幫裁縫”。到滬上找到有“西服聖手”之稱的餘師傅,只花了兩天時間就把西服改好了。
阿三哥很滿意,一次為家人做了好幾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