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董卓現在也後悔了,關東號稱有三、四十萬的大軍真是烏合之眾也,何需遷都以逼其鋒,直接正剛硬破就是。
對於盟軍的戰力,何白是徹底的表示懷疑了。就連曹操此時,在軍事上都是小白一個,他人還能看誰?身處冀州的公孫瓚對於會盟的熱情本就不大,更有河內方向需要注意。而陶謙謹慎的躲在梁地不出,酸棗聯軍幾乎無人了。
何白長嘆口氣,看來整場討董大戰是真的就看自已一人擔大梁了。於是將麾下諸將召來,把袁紹送來的戰報交給諸將觀看,問道:“袁盟主令我暫停對汜水關的進攻,轉道穎川郡補上對董卓軍的包圍缺口。然而我軍進取何方,如何補缺,卻需一個明確的目標與方案,還望大夥議一議,給我一個建設。”
諸將想了想後,黃忠首先拱手說道:“主公,忠久居南陽,倒也略知穎川與河南尹南部的地形。原本豫州孔刺史駐軍於穎川陽翟阻截西涼軍,其勢甚好,只可惜功虧一簣。現如今西涼軍分路進攻劫掠,彼軍多騎軍,而我軍多步卒,勢必不能與之分兵亂戰。需得攻其必救的一點,讓他們不得不救,方能使四散的西涼軍重新齊聚,一戰破之。”
何白點點頭,黃忠所說不錯,西涼軍分成十數股,每股千騎左右,來去如風,四處劫掠不定。已軍只有下軍五千人備馬,武鬥血騎與白馬義從已不足七百人了,加上零零散散的騎兵,總數不會超過六千五百騎。
看著好像不少,但對於穎川左近兩萬之眾的西涼軍來說,還是太少,不可能與其進行騎兵追襲戰。只能想辦法將之聚於一處,設法一戰破之。
“忠以為,穎川郡輪氏城正是西涼軍所必救之地。”黃忠用手指在地上畫了畫後,指著草圖繼續說道:“輪氏城乃雒陽八關大谷、伊闕兩關的必經之地。只要據守輪氏城,威懾陽城,必使西涼軍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也。”
張遼疑惑的問道:“黃都尉,陽城也是軒轅關的必經之地,更近滎陽,為何不取陽城,威懾輪氏?”
黃忠知張遼與何白名為主從,但私底下卻是結義兄弟,比自已與何白的關係更近。此時因為年青,思慮不詳,但才智慧力皆不弱,日後必是主公麾下的第一將也。於是詳細的解說道:
“滎陽之南是京縣,京縣之南是陽城,此一路多高山峻嶺小道,於大軍多有不便。如今我軍南下,滎陽勢必重入西涼軍之手,糧道恐有被斷之憂。因此,酸棗之糧勢必不能得到,需繞道陽武、中牟、苑陵、新鄭入穎川,或打通據守此一路的糧道,或與南陽的袁公路取得聯絡,就食南陽之糧。”
張遼點點頭,的確,大軍作戰最忌糧道被斷,西涼軍多騎兵,豈會不懂得截糧戰術,因此已軍決不能為圖方便而抄近道。平素統兵行事還是以慎重為上。
然而何白聽道此處,腦中卻轟鳴大作,立即思到孫堅因為缺糧而大敗於西涼軍一事,初時在酸棗不見袁術的蹤影,一時還沒想到這事。此時聽到已軍要南下穎川,更有可能向袁術要糧,頓知孫堅之敗的原因了。
孫堅在歷史中應該也是攻汜水關不下,轉而救援穎川,駐軍於梁東,因為缺糧而軍心大亂,被西涼軍所擊敗。如今已軍也去救援穎川,豈不是要重蹈孫堅的覆轍。
何白急問道:“梁縣在何處?”
黃忠一怔,指了指輪氏說道:“梁城就在輪氏城之西百里處。”
中原縣城人口較密,因此每縣距離不過百里之地,梁城、輪氏與陽城三縣則剛好對應伊闕、大谷、軒轅三關必經之縣境,輪氏縣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黃忠的眼光與孫堅倒是英雄所見略同也。
只是袁術不支給孫堅軍兵糧,會給已軍兵糧麼?何白思及往時在雒陽城與袁術的交往來,兩人雖說不上有多親密,倒也不差,袁術應該不會不支兵糧吧。
而且據此世對袁術的觀感,袁術絕對不是傳說中的“冢中枯骨”。他在雒陽以俠氣著稱,仗義疏財、樂於助人。為人敢作敢當,天不怕地不怕,只要是他認定正確的事情,就敢大膽去做,很有決斷的魄力。這點較之多謀寡斷的袁紹強上無數倍了。
而且他在雒陽經營關係網是一把好手,有軟硬兼施的政治手腕,能夠籠絡眾多的勢力和人物為其所用。無論是什麼人,他都心無芥蒂,虛懷若谷的予以接納。在雒陽的時候,曾提攜了不少人,即使有的人天性與他不和,他也能寬容以待,不予為難,可以說是折節下士。
袁術敞開大門,廣納四方英才,很多人在不得志時都選擇投奔袁術。自已也曾得到他的不少幫助。自已之所以在雒陽得不到什麼知名的人才,正是因為有袁術的吸納之故。
袁紹擅長吸納有德行有能力的高階人才,袁術擅長吸納三教九流各種地位低下的人才。從吸納人才這點上來看,他比自已與曹操都要厲害無數倍。只是二人都與《水滸傳》中小旋風柴進的性子相類,身為貴胄子弟,高高在上,不能體察人情。雖能得人卻不懂用人,更不懂御人,因此才最終敗亡。
這點一直是何白在暗中警戒自已的,所以何白雖然疑慮,但還是決定相信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