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大將軍,不知大將軍喚我前來還有何事?”何白朝正坐著愁眉不展的何進深深的拜道。
今日是八月十五,中秋節還未在此時開始成為一個節日,被人們所熟記。但是《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經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並隱隱有了團圓之意了。所以何進於今日特意將何鹹與何白從西園召回,一起飲宴。宴後的何鹹去找愛妻聯絡感情去了,而何白則被何進留在府中的花園裡一起賞月。
何進擺擺手,邀何白坐下之後,才說道:“也無甚要事,只是你與鹹兒將要出征青州,吾還不甚放心,於是召你前來詢問一下。出征事宜是否全部準備妥當了。”
何白拜道:“回稟大將軍,今次出征將士總共二千人,輔兵三千一百人,工匠五百人,民夫五千五百人,戰馬四千五百匹,馱馬三千三百匹,大車三千輛,武器甲具每卒兩套,糧草足食半月之久。出征事宜已全部準備妥了。”
不打戰不知已軍的規模,區區五千一百人的大軍,零零種種的就弄了三千輛大車運載。加上一萬一千一百人的人丁數與七千八百匹的各式馬匹,只怕要拖出二、三十里長的隊伍來。若是碰到路不好走的,前後隊起碼會拖出百里的距離來。
難怪古人常說兵馬上萬,無邊無際。已軍此時才一半五千人馬呢,便有了如此大的規模了。若是出兵十萬,那又將是什麼樣的規模?百萬大軍,又是什麼樣的規模?
在古代通訊技術和軍事訓練指揮技術限制下,別說幾十萬大軍,就算是10萬人的軍隊就能讓指揮系統接近癱瘓。距離過遠以及戰術難以匹配,使得這麼多人根本發揮不出因有的戰鬥力,反而還會格外增加後勤壓力與士氣的風險。
古代軍事訓練往往依賴於將領個人,陣法號令皆不相同,比如戚繼光所練戚家軍,其鴛鴦陣法其他明軍就不懂。這樣當天南海北的軍隊集合到一起時,也難以有效的協同作戰,只能是一盤散沙,湊不出有效的戰鬥力。
如此看來一般謹慎的武將,是不會幹這種蠢事的。而優秀的古代名將也不會使用大量兵力,在具有決定性的大型戰役之中,往往至多也只是出動三、五萬人的軍隊而已,加上民夫的數量,足已達到十數萬的人馬了。
由此看來在中國古代的數次百萬大軍級別的大會戰,其時應該水份很多。縱然數字不差,只怕也是正兵、輔兵、民夫什麼的都計算在內了。就如已軍,便可以號稱一萬大軍……不,已軍全是精銳,包括正兵輔兵都有馬匹乘騎,就是算作兩萬大軍也可。
何白一直以來,自認自已的謀略一般,指揮一般,深恐不是此時知名武將們的對手。但透過長期的領軍之後發現,此時的名將們就算要比自已的能力強悍,但麾下計程車卒素質只怕會遠遠不如。
需知後世的各國都定立了自己統一的標準化軍訓操典,並以這些操典在軍隊和軍校培訓士官,而士官們則負責訓練新兵。於是無論哪裡計程車兵都能夠接受完全一樣的訓練,這樣當他們集合起來之後,便能夠很輕鬆的相互配合作戰。而職業化士官們更提供了大兵力協同作戰的可能性。
自已的能力雖然一般,但對於後世的統一標準化軍訓操典規則卻很熟悉。比如自已在常山、中山兩郡內的私兵,全部都是以統一的後世佇列訓練加冷兵器操練結合而成的。上下整體統一,號令一致,前後左右進退之間無不如意,便是隨意將之打散重組,各將也能輕鬆自如的指揮作戰,這便是自傢俬兵的強悍之處了。
若論單兵作戰的情況下,一個西園下軍或可打兩、三個何氏私兵,但是一屯一曲的交戰,西園下軍只怕就不能輕易完勝何氏私兵了。若是全軍交戰的話,西園下軍縱是全國的精銳,又有無數的精良兵器裝甲,只怕與何氏私兵也只不過是半斤八兩罷了。
有了這些領悟之後,何白遂對自已的將來充滿希望。自已有強兵在手,縱然能力稍差,也能夠與魏武、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輩相抗衡了。不,也許自已的對手只有魏武曹操與周瑜兩個,其他三人只怕還未出山,天下便就歸於一統了。
何白向何進彙報完畢後,何進連連點頭讚道:“不意我何氏子孫之中,竟出了汝這般的名將之才,把軍中的事物整理的條理清楚,輜重糧草也安排的妥妥當當。需知衝鋒陷陣、出謀畫策皆有其人,而精通此等俗務,方才是一支大軍的得勝之因也。”
何白拜道:“多謝大將軍之贊,我只是向來細心了一點,對軍中之事瞭解多了一點。也喜歡將需做的事務整理的清楚明瞭,日後才好想作什麼就作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