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白與麾下士卒重新騎於馬上,成齊喜問道:“主公,可否在郭賊背後給他狠狠一擊了?”
李平、侯成、羅培全部把眼望向何白,何白微微一笑,說道:“不急,昨夜我軍奔襲了一整夜時間,算來也有七、八十里地,一直還未好生的休息呢。而且這難得的攻堅之戰,不可不看。日後我軍或有遇到堅城之時,我等也可從中吸取一些經驗。”
眾人若有所思的點點頭,就騎於馬上也吃了些食物,恢復著體力,並遙遙地望向戰鬥正熾之處。
郭大賢對攻打邱、尹二家塢堡的戰術,是圍一堡,攻一堡的戰術。郭大賢曾命麾下精騎佈於東西外圍的兩翼,又令一部精騎位於二堡之間的密林處打援。就佈置而言,郭大賢已是布得非常之嚴密了,確是一名久經戰陣的老賊。
再看戰鬥正熾的邱氏塢堡,塢堡的一面寬一百米,高有八米,每面堡牆有三座三米高的木製箭塔,每面只有三十人防守。初時,何白以為三十人守備百米寬的堡牆時,兵力定然緊張。可是看了一會後,卻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一人就是守備十米寬的城牆也綽綽有餘了。
照西側攻堡的賊人來說,其部總數是五百人,共分成五個批次的攻城部隊。每批次百人,而每十人有一架長木梯子,就如後世影視中的那種長木梯子一樣,並不是傳說中魯班所制的雲梯式樣。
何白看得連連搖頭,這算怎麼回事?是郭大賢不懂,還是因為別的原因。只見百名賊人又分成十隊,每隊之間的距離約十米,差不多佔滿整個堡牆了。其中四人抬梯奔跑,四人持盾掩護,二人持弓反擊。
而堡牆上三十名守兵人手一張獵弓,雖然平地的射擊距離不到百米,但是在堡牆上卻可以及遠。三十名射手射得百名賊人幾乎抬不起頭來,而別說前進了。
有賊人想借守兵射擊的間隙反擊,而守兵又有三名精射手立於木塔之上,專門以精準的箭法居高臨下射殺暴露的賊人。十餘分鐘過去了,賊人不但沒有靠近城牆半步,反而死傷了近半,不得不向後逃去。
何白看得還是搖頭不已,守兵的箭矢射擊並不快速,十餘分鐘也不過只射出千餘支箭。而賊人又沒有良好的火力掩護,不能攻至城牆下架梯上城,只能一味的被動挨打,或者是在消耗守兵的箭支與氣力。整個戰鬥既緩慢而且無味,遠沒有野戰來得快速酣暢。
又一隊賊人出列了,可能是先前的守兵臂力有所消耗,也或者是箭支有所不足,一時沒能繼續放箭殺敵。在區區百十箭矢之後,此隊賊人便攻到了堡下,架起木梯,準備攀梯攻城了。
見到此處,何白不由精神一振,仔細的觀察起來。只見先有木塔上的精弓手與賊人的射手進行著對射,而其他守兵則每三人對付一架木梯。其中兩人用木推杆推著一架架起的木梯,想將木梯推倒。另一人則抱起二十餘斤的石塊不斷向堡下拋去。
堡牆下的賊人則有三人口銜利刃持盾登牆,五人推扶著木梯,以免被守兵推倒。然而守兵所拋的大石落下,雖被梯上的賊人木盾所擋,梯下的賊人卻被大石砸了個正著。一時間頭破血流,手摺骨裂,哪裡還有氣力扶梯,頓時被守兵一推即倒。
賊人們慘叫的摔下木梯,雖摔不死人,但也讓人好一陣氣悶難受。不等他們爬起,守兵的石塊又接二連三的拋了下來。因為距離過近,一石一個,除了遠遠射箭的弓手,十人一隊的賊人便又死傷過半了,不得不驚慌失措的向後逃竄。
其他隊的賊人也差不多如此,又一波次的攻城戰結束,無味的讓何白幾乎打哈欠了。攻城的攻的不強,守城的守的也不妙,讓有後世無數經驗的何白乏味到了極點。難道此時的人便是這般攻守城的?何白不禁深深的沉思起來。過了許久,何白方才有所明悟了。
從前戰國時期成熟的攻守武器被漢朝人用成這樣簡陋,也算是東漢穩定了百餘年之久後所帶來的軍事弊病。因為東漢的敵人長期以來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都是來去如風的劫掠者,並無固定的城堡。所以國家的軍隊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要求成為擅長野戰的式樣,喜歡猛打猛衝,喜歡自誇勇武,喜歡於陣前單挑。
而遊牧民族又不懂得製造攻城器械,所以東漢軍隊對於守城一事,也逐漸的衰弱起來。何白眼前的兩支軍隊,都是屬民兵性質的,難怪更加的不擅。直到經過長達十年的群雄混戰之後,各方勢力才重新學會懂得了真正的攻守之道,戰事也進一步的慘烈起來了。
何白不禁啞然大笑起來,不想像自已這般的後世半桶水,在此時也有著軍神一般的攻守戰法能力。看來遠超古人兩千年的眼光與見識,確可讓自已在此時代無往而不利啊。想到此處,何白不禁對自已的未來愈發的信心十足起來。
世人都說穿越需要金手指,真的需要嗎?有這遠超古人的眼光與見識便是最好的金手指了,何需還要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