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吉笑著說:“你我之間,相交多年,別說一點虛名了,就算你讓我把我這一條命送給你,我也不在意。”
周水田沒有多說什麼,這件事現在也不好說。
三天之後,吳秀才回禮,送了四季四套衣裳,還有一些銀兩。
李昌吉原本不願意接下的,但最後在周水田的勸說之下還是收下了。
梁法堯也找到了李昌吉,告訴李昌吉,按照他如今的學問,再過幾年就可以參加科考,實現心中的抱負了。
因為這個關係,梁法堯在下學之後,常常召見李昌吉,私下傳授一些心得。
三月到了,京城之中,一如往常那般熱鬧。
各地的才子已經陸續到了,對於這件事,聖人的興趣,遠比十年前選賢良方正有興趣。
他讓天官府和春官府的人安排,對於這一次舉薦的三十位才子,分別出題,表示自己對於這一次的重視。
三月初六,這些才子到了文英殿,按照位次坐下之後,試卷就發了下來。
陳士弘拿到卷子上面,乃是問的是養和教,對於這二者,聖人認為如今還沒有做好,雖然朝廷制田裡,廣樹畜。但是這天下還是有流民在野,不少人還是不能家給人足。
而對於教民方面,從武皇帝開始,崇學校,明禮儀,但聖人卻覺得任用為能得人,天下英才不能盡為聖人所用。
陳士弘看了兩個問題,對弈第一個問題,他首先提出了,應該嚴禁遊手好閒的閒人,不能讓這些人壞了風氣,第二是要嚴懲那些巧立名目,橫斂苛徵的人,免得傷了民心,民一年耕種,尚且不能果腹,自然會放任自流,不願意耕種。
第三點是要選循吏,來協助朝廷治理天下。當然這些人未必個個都是賢臣良臣,他們可以體察民情,到了合適的時候,前去勸農耕種養蠶就可以了。
後來陳士弘還是說了老的套話,要三年考績,這件事朝廷屢次在提,但是卻很難落實到實處,若是真的能夠有功者進,無功者退,那就真的可以垂拱而天下治了。
這是關於養民的方面,關於教民的方面,陳士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這遊手好閒的人多,非是窮鄉僻壤如此,一些大城市也是如此。
有這個問題,是因為那些司章風化的人,沉溺於太平盛世,洋洋自得,不知道城中風氣已壞。而他們將禮教視為繁文縟節,不願意遵從,自然不會推行教化。
這官員如此,下面的小民自然隨心而為,世風因此而壞。
這個要解決,首先是要嚴禁那些迷惑世人的邪說,同時要制止那驕奢侈讚的風氣。
至於學官,陳士弘說林泉那一套是好的,但是朝廷沒有落實,反而讓人感覺到遺憾。
本來這些差不多就是了,接下來陳士弘一時興起,於是繼續說了上行下效的道理,要教民那麼聖人必須先要誠心正意才是。
他勸說聖人,每日經筵不可缺少,不要將經史當做虛文,不相信經史裡面有治國之道。也不要將的這些當做故事,只是聽著玩,而不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