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石到了房間,丫鬟也送來了筆墨紙硯,陳秋石開始回憶起來,慢慢將這一篇文章寫出來,寫出來之後,他也修改,這樣一直到天黑,他這文章才修改好。
這丫鬟送上去的時候,也按照範靜柳的交代,將這裡面的筆墨紙硯給收走了。
丫鬟回來之後,也帶來了晚飯,陳秋石說自己今天也累了,要準備休息了。
丫鬟等陳秋石洗漱完畢之後,退出去,將門給關好,然後交代僕人將大門鎖好。
在丫鬟入睡的時候,還進來看陳秋石是否睡著了,見到陳秋石還在那裡睡得挺香的,也就沒有在意了。
二更的時分,煙雨樓的眾人差不多都睡著了,陳秋石就起身,從窗子離開了,這範靜柳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陳秋石是那種高來高去的高人。
陳秋石施展輕功離開了這裡,一路上回到林府,他找到了管家,詢問林紹聞在哪裡,自己又要事找他。
管家看著這都快三更了,對著陳秋石說:“陳少爺,這天都快亮了,你不如等天亮之後,再找老爺。”
陳秋石說這件事事關重大,所以林紹聞就算睡了,也要叫醒。
管家沒有辦法,只好去叫林紹聞,林紹聞醒來之後,到了書房,陳秋石已經在書房裡面把文章寫好了,等到林紹聞到來,對著林紹聞說:“這文章送上去,還有奏疏送上去,我們這已經晚了一步了,抓人來不及,只能將功補過了。”
林紹聞說知道了,然後寫了奏摺,這時候陳秋石也沒有看,先回去煙雨樓了。
林紹聞寫好之後,讓外面的管家進來說:“這件奏疏,必須是天亮之後,就要和昨天的奏摺一起送出去。”
管家說唯,然後就去安排這件事了。
三月初三,京城殿試開始,李昌吉也一大早到了文英殿,經過了層層搜查,他們一行人才到了文英殿,接下來見過聖人之後,聖人親自出題。
這一道題竟然是一道老題,但是這一道老題不好回答。最早出現這道題是武皇帝的時候,武皇帝那一次殿試題目意思是朱子譏諷永嘉學派事功,所以真德秀的大學衍義,從格致到修齊就沒有了,沒有說治平知道,這又是因為什麼。
這到題說到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就是儒生是否有治平的能力,當年的狀元寫的文章,大概意思是真德秀沒有談治平,是因為從治學的本源出發,這是立學的根本,而治平這種事情,只有帝王才能完成。
這個答案是將道統和正統兩個分開論述,說儒生只是給帝王闡述道統的真義,而不是從事經邦治國的事務。
這個答案能被武皇帝看重,也是因為最後一點,武皇帝對於儒生多有鄙夷之態,任由的多是勳貴,答案裡面的儒生皓首窮經,真是合乎武皇帝的脾氣。不過這個答案很明顯不足夠讓武皇帝滿意,所有在武皇帝晚年西征的時候,再次出了這麼一道題。
這一次狀元也乖巧了,這位狀元斷章了程明道的話,說皇帝乃是君師兼體,事功和學問可以兼得,所以道統和正統都在武皇帝身上了。
而如今聖人再一次出這一題,大家反而有一些為難了,畢竟這老題了,若是舊調重彈,那就沒有必要了。
在他們猶豫的時候,李昌吉運筆如飛,開始寫了起來。
在殿試完畢,李昌吉離開這裡,也沒有回到了寺廟,而是到了素卿的宅院,素卿早就翹首以盼了,見到李昌吉回來,讓丫鬟送手帕,遞給李昌吉。
李昌吉洗了一下臉,神清氣爽,坐在那裡,開始用這一段晚飯了。
素卿在一旁看著,對著李昌吉說:“李郎,這麼說來,是春闈有信了。”
“不好說,可能這一次聖人直接讓我滾回去,永遠不準參加科舉也說不準。”李昌吉笑著說道,素卿聽了之後,掩嘴一笑說:“李郎,你的性子就是那樣,不過若是李郎寫出那乞討人歡心的句子,我反而會看不起李郎。”
素卿說到這裡,詢問了一下試題是什麼,李昌吉笑著說:“老題目了。”
“那麼這麼說來,這題目一定很難了。”
“難,寫的不好,就會掉腦袋的難。”李昌吉說到這裡,喝了一口酒說:“今晚上翰林院的學士若是看到我的文章,又要為難了。”
李昌吉說的沒有錯,連夜閱卷學士看到李昌吉這一卷子,是真的為難。他們想了想,還是先放到了一旁,等到第二天上朝完畢之後,聖人召見的時候,詢問他們是否分出三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