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劉徹是皇帝都不能,這就成了一個bug般的存在。
死迴圈!
用兵就得用李廣,用了李廣就得損失一大批的物資跟士卒。
換做是別的皇帝能夠耐住性子就可以了,最起碼劉徹為李廣留下了千古芳名,沒有讓他去長安城受辱。
李廣年輕的時候就跟霍去病一樣,天生將才,且囂張跋扈。
他年輕的時候恨不得天天與匈奴戰鬥,最後逼的漢景帝趕緊把李廣調離邊郡。
張遠覺得李廣就是沒有在對的時候遇上對的人。
衛青跟霍去病都是在年輕的時候遇上了劉徹遇上了一個強盛的大漢,而李廣卻在年輕的時候遇上了漢文帝漢景帝遇上了一個內亂不斷的大漢。
古代規矩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軍伍之中,沒有規矩就不能夠形成強盛的戰鬥力。
而李廣行軍不按建制,駐紮不按建制,夜間不打更巡邏,大帳很少使用文書。
這種帶兵方式簡單是簡單了,底下計程車卒們也舒服的一批。
可是能帶多少兵?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李廣帶兵過萬必亂。
而且李廣雖然一聲懷才不遇,心中執念到死都沒有實現,可他的腦袋在戰鬥的時候是清楚的,在政治上卻是糊塗的。
早先七國之亂的時候,本來可以憑藉奪取叛軍主旗的戰功一舉封侯,結果他一頭投到了當時漢景帝的弟弟梁王劉武的懷抱中,接受了劉武的將軍印。
這不就是在政治上犯糊塗麼?而且還迷迷糊糊的攪進去漢景帝跟梁王的皇家鬥爭當中。
人家漢景帝不打壓你打壓誰啊?
能做皇帝的哪有什麼善良之輩?
張遠要是做了皇帝制定也把那些得罪自己的人往死裡面坑,打壓還算是漢景帝仁慈了。
擱張遠直接就找個理由把李廣腦袋砍了。
要是劉徹估計遇上這種事情不屠了你三族也得把隴西李家的主家全都殺乾淨。
想想衛青這次好不容易當主帥帶兵出征還得把李廣帶上,張遠就替衛青感到不甘心,只能寄希望於自己那些充當導航的學生們到時候能夠起到大用。
不過想想其實跟李廣這樣的人多了去了。
一打仗就迷路要麼就是遇上敵軍主力全軍覆沒,只不過那些人沒有李廣這麼大的名聲罷了。
李廣的才氣在這一階段的大漢武將當中還算是出眾的。
另外周亞夫死後大漢的武將交替出現了一個空窗期,這個空窗期使得李廣成為了軍方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名氣也就大了起來。
再者李廣死之前是劉徹還有衛青親手奪去了他封侯的機會,使得他的懷才不遇還有執念到達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