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94. 獨尊儒術 (2 / 3)

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經過教化成為善性,可以叫做性。能夠接受教化。人性雖包含了善的素質,但不經過教化還不能成為善。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為任者也”,聖王的任務是“繼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為善良的人。

“母后,董仲舒所言,正是“天子牧民”最好策論。”劉小豬看王娡邊看邊點頭,在旁輕輕說道。

天子牧民,即君王代天牧民。牧是管理的意思。出自於《管子·國頌》: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

“天子牧民”,被後世現代人曲解為:君王將百姓當作牛羊一樣放牧,擠奶食肉,無限壓榨。

其實“牧”,是管理的意思。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就是說聖主像牧民一樣養育、馴化天下民眾。“代天牧民”這個事兒,是受統治者和士大夫們的絕對認可的。而牧民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就是君王懷著一顆仁慈的心,讓人民繁育的多多的,好讓封建主擁有豐富的人口紅利。

換而言之,牛羊一樣“牧”民,也要讓牛羊感受水草豐美,有幸福感和獲得感,擁戴“牧”者,成為安分守己的順民。

作為顯學的儒家,董仲舒這套理論,正是“天子牧民”最完備的解釋,也最合王娡的心意。

“徹兒,命四位輔政大臣到溫室殿議事。”

輔政大臣:魏其侯竇嬰,建陵侯衛綰,武安侯田蚡,靜晴侯郅都。

郅都剛從北地匈奴返京幾日。一臉邊塞風霜,正襟危坐,渾身的殺氣和冷冽不減。

衛綰沉穩不語,平和溫厚,一貫的持重,讓他穩如老狗。

竇嬰也穩穩端坐,捧茶低頭啜飲時,一雙眼睛觀察著周圍的人。

只有田蚡,眉活眼跳,打量著君臣幾人。大約他覺得,別人都是皇權威壓下的臣子。而他,皇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諸臣中,沒有人比他,地位更尊崇了吧!

“諸位愛卿,大漢自開國以來,一直尊崇黃老,清靜無為。暴秦因苛政而亡,我大漢代之。現行規制,漢承襲於秦,未免難以令天下順服。新皇登基,求賢若渴,得天下賢良上書。今請諸位愛卿,共議新政,同治天下。”王娡說著,眼光掃過諸人。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劉徹目光堅定,稚氣未脫的臉上,霸氣凜然,“朕與董仲舒三問三策。董愛卿以《春秋·公羊傳》所作《春秋繁露》獻與朕。”

“董仲舒言: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亡(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無益也。諸位以為如何?”

“漢承秦制,以顓頊曆法,十月為歲首。君權天授,天理循“三統三正”,週而復始。漢代秦,繼周而起,應以寅月為正月,一年之始;為黑統,尚黑色。“改正朔,易服色”,自朕而始。”

劉徹把目光投向太傅、右丞相衛綰。衛綰低頭,認真聽著。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義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董仲舒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劉徹轉臉,看母后點頭又對臣子說,“諸子百家,各執一言。君臣上下,各有標準。朕欲立儒家六藝,官學不立諸子百家。此後,思想一統,標準一統。正如車同軌、書同文。”

“朕立“三綱五常”,為君臣百姓所循之道,所尊之德。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量才而授官,錄德而定位,則廉恥異路,賢不肖異處矣。朕看徵辟舉薦賢良,要立為制。善積而名顯,德彰而身尊。”

“以臣愚見,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尉田蚡忙接話,“董仲舒《天人三策》,臣讀後亦有感悟。吾皇乃天子,天人合一,代天牧民。應封禪,建明堂……”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