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94. 獨尊儒術 (1 / 3)

“董仲舒?”王娡翻看著書簡,“他不是學宮儒學博士嗎?也參加策論了?這老夫子。”

自文帝始,廣開遊學,設學宮,《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尚書》等,皆設定博士,開班講課。

董仲舒是景帝時的儒學博士,對《春秋》頗有研究,著有《春秋繁露》等書,是名噪一時的經學大儒。

他設壇教授,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一些再傳弟子甚至只是聽說過他的大名,但沒見過他的面。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荀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董仲舒這是雜糅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陰陽家。陽,以儒家仁德為主;陰,法家刑法為輔,談天志、說陰陽、道五行啊!”

王娡讀著董仲舒的策論。

“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一國則受命於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之謂也。”

“這段好。天子受命於天,君權神授。君主是天子,君主權力乃上天賜予。”王娡笑,“臣民反對皇帝,即為反對上天。”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也,古今之通義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義不同,是以上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配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王娡沉思,“這是要在地緣上和思想上實現大一統……”

孔孟儒學沒有刻意強調要實現統一,並且他們的主張也不大可能會實現統一。他們主張統治者要對老百姓好。對老百姓好,只能讓老百姓生活幸福,是沒辦法實現統一的。統一需要打仗,需要把其他的政治勢力消滅掉。老百姓不會因為你對他好,就為你捨生忘死,上戰場奮勇殺敵。

董仲舒融合了法家思想。法家實行嚴刑峻法,賞罰分明,奮勇殺敵重賞,貪生怕死嚴懲,這樣雙管齊下,才能最終取得勝利。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這種思路,讓秦國實現了統一。

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國家,統一比分裂更有利於實現社會穩定,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

劉小豬登基,雖然名義上是統一,但還有諸侯林立;百越及匈奴,時不時興風作浪。加強中央集權,全面推行郡縣制,勢在必行。

董仲舒主張“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說天和人是一體的,人是天的一部分,人可以感應到天,天也可以感應到人。

皇帝是天子,是代表天來統治老百姓的,如果統治的好,天就會降下祥瑞以資鼓勵、如果天子違背天意,倒行逆施,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

董仲舒的“三綱五常”,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仁義禮智信。

三綱強調父與子、君與臣、夫與妻絕對的權威。強調君主對於臣子的權力,父親對兒子的權力,丈夫對妻子的權力,以及反過來,臣子對君主的義務,兒子對父親的義務,妻子對丈夫的義務。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丈夫可以休掉妻子,但妻子在丈夫死後不能隨便改嫁。

這套集權理論,把君主和父親融為一體,把忠誠和孝順融為一體。對君主忠誠就相當於對父親孝順。君主就相當於全天下人的父親。像敬愛父親一樣去敬愛君主,那就更不容易出現造反的情況,更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為論證王朝統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董仲舒提出“三統”、“三正”的學說。

“三統”就是黑統、白統和赤統。“三正”就是夏以寅月(農曆正月)為正月,一年之始;商以丑月(農曆十二月)為一年之始;周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一年之始。寅月以黑色為上色,因此夏為黑統,丑月以白色為上色,商為白統,子月以赤色為上色,周為赤統。

歷史循“三統”週而復始。漢代繼周而起,應以寅月為正月,“改正朔,易服色”。

“三統三正”是一種歷史迴圈論,強調“治古”,歷史的每一迴圈,都是復古的表現。“奉天而法古”,皇權統治永恆性而不可侵犯。

在人性上,分為上、中、下三等,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聖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惡,都是不可改變的,因此可以不當做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