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劉小豬說道《商君書》的內容,王娡嘆口氣:“人性問題上,諸子百家一直有性善論和性惡論的爭論。商鞅洞悉人性,認為人性本惡,人性是趨利避害的、好逸惡勞的,對利益的追求是永恆的,名利在哪裡,人們就會趨向哪裡。即使那些隱居深山的隱士也不例外,人們對名利的渴求,只有生命結束才會停止。因此,要正視人的本性,利用和引導人的本性。”
“商鞅一面重賞,重獎耕戰來提高生產力和戰鬥力;另一面重罰,以嚴刑竣法制止犯罪。用嚴防——嚴懲之制,育法治之風氣,讓法理成為民眾行為習慣。”
劉小豬忙問:“嚴防——嚴懲,重要的是哪個?”
“嚴防。首先朝廷要有公信力,法條盡善完備,樹立法律的權威。”王娡解釋道。
“何為公信力?”劉小豬不解。
“公信力是讓民眾信任的權力。朝野內外,朝廷所表現出的公平、正義、效率、人道、民主、責任的信任力。”
“秦太子犯法,商鞅依法處罰太子,但太子是未來國君,於是對太子師傅進行處罰,以示警戒。從而樹立法律權威,展示朝廷公信力。”
“商鞅公佈成文法,實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政策,讓老百姓知道何為重賞,何以重罰,違法犯罪後果如何。官吏知民眾曉法律,不敢魚肉百姓;百姓知違法代價巨大,不敢鋌而走險,亦不敢妨礙官員公務。民眾知法懂法,可檢舉官員違法。商鞅雖死,秦法不敗……”
“太傅原為御史大夫。豪強官宦霸凌百姓,未聽他有查辦大案。難道是無人檢舉?”劉小豬說起太傅衛綰。
“建陵侯衛綰。衛丞相,眾所周知為忠厚長者,下屬有錯,他還攬責自身,怎會……豪強盤根錯節,衛卿怕是不敢稍動。還需郅都、寧成鐵腕來整治。”王娡笑了笑,“先皇執政,已廢除舉告,疑罪從無。”
“徹兒知道軹侯薄昭之死嗎?”王娡問劉小豬。
見劉小豬搖頭,王娡娓娓道來。
軹侯薄昭,為薄太皇太后親弟、文帝親舅。文帝以藩王身份,由代國入京稱帝,薄昭有從龍之功,因此被封“軹侯、大將軍”。薄昭自恃有功,且貴為皇親國戚,行事漸囂張跋扈。
文帝的使者鍾毓巡遊各郡國宣傳新政時,發現薄昭的族侄薄貴,倚仗權勢肆意妄為、罔顧王法,便依照當時的律法,將薄貴抓了起來,並按律斬首。
薄昭得知侄子被殺大怒,上門質問鍾毓。鍾毓為人剛正,並未畏懼薄昭,當面頂撞薄昭,還挑釁問他敢怎樣?薄昭怒髮衝冠,拔刀殺了鍾毓。
鍾毓殺薄貴依法辦事,薄昭殺使者鍾毓,犯下的卻是死罪。為給親舅留顏面,文帝先派卿相與薄昭飲酒,勸他自盡,但薄昭佯裝不知,不肯就範。文帝又率群臣穿孝服,進薄昭府邸哭活喪。薄昭被迫自盡。
“軹侯擅殺皇帝使者,皇祖父為立皇權之威,樹法政之嚴,必殺之!”劉小豬堅定地說。
“此次使者鍾毓無辜被殺,如不加處理,革新將很難繼續。只有薄昭被正法,才足以震懾那些企圖阻礙革新的守舊派大臣;再者,薄昭身為國舅,掌握實權,地位尊崇。若任由胡作非為而不加懲治,難免會引起朝中大臣不滿,從而影響皇權威嚴。”
其實薄昭被逼殺,還有一條暗線。
文帝將絳侯周勃以“謀反”之名下獄。周勃用重金賄賂薄昭,請他求薄太后相救。薄太后在文帝早朝時,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用帽絮砸文帝,罵道:“當初絳侯身掛皇帝賜予的印璽,手握數十萬大軍都沒謀反。現在屈居一個小小絳縣,反倒要謀反嗎?”
文帝雖然放了周勃,但薄昭外戚干政,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讓皇帝下不來臺,又影響文帝剷除功勳集團,薄昭腦門上早已被貼了“死”字。
王娡讚賞點頭:“皇祖父稱徹兒將為“雄主”,你莫要辜負他的期望!皇親國戚,無論何人,都不能罔視皇帝權威!”
“那父皇政令不通,是否也應嚴明執法,殺人樹威?”劉小豬若有所思。
“天下多個郡縣災害頻仍,饑民無數,裹腹之物全賴朝廷賑災。哪裡會舂米食精?奢靡浪費者,盡皆豪貴!”王娡悲憤說道。
“朝廷詔令田賦三十稅一,只便宜了豪強大戶。豪強兼併土地,農民只能淪為租戶,田稅高至十稅五,甚或七!種田者,不得食……藏富於民,終究是富了豪強,貧了百姓,弱了國家!”
“母后,《商君書》弱民之術言:外殺強敵,內殺強民。豪強算不算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