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開局生孩子!我穿成了漢武帝的媽> 50. 俠與義(求追讀收藏)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50. 俠與義(求追讀收藏) (3 / 3)

有人曾經對這一類遊俠們做過一個概括:閒時幫閒,忙時幫忙,戰時幫兇!

第三種:依靠自身能力和遊俠群體,形成“創收”能力。除了上兩種情況,第三種則良莠不齊,形成了社會灰色地帶。這種所謂的創收方式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打家劫舍、有的掘墓盜竊、有的充當殺手、有的淪為乞丐等等。這個群體最大,對社會的危害也最大。

遊俠的三種收入來源,往往是交叉的,不固定。

遊俠們良莠不齊,社會價值觀也早就突破了墨家思想的框架,又因為其幫兇性質,往往受到權貴階層的喜愛,常常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

正因為遊俠們的這種生存狀態,給社會治安和政權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遊俠們遭到了統治階層的嚴厲打擊。又由於受到利益階層的豢養與追捧,這個群體就像野草,始終除之不絕。

說到底,根子還是在遊俠不是孤立的社會群體,他們與政治利益集團結成了割不斷的聯盟關係。

武俠中,浪跡天涯的背劍俠客成為正義的化身,追求正義、和平和人道則成為俠之“劍“的宗旨。他們四處遊山玩水,毫無目標的行走江湖,除了一把劍幾乎身無長物,但卻從來不為錢擔心,吃喝用度都是不差錢的。

苦苦為生計奔波的還算什麼俠客?他們大多都是心情不好劫富,心情好了濟貧。甚至於濟貧也不過是看著順眼就扔錢。全然不管窮人突然被錢砸到頭還在懵圈,就傳得沸沸揚揚,所有人都知道他突然有錢,會什麼樣的後果。

其實窮文富武,若家底都沒有,那練什麼武?飯都吃不飽怎麼練劍?騎馬仗劍走天涯的故事聽起來很美,但是不說馬匹多少錢,就算是一把劍都價值不菲。

金銀銅鐵等金屬在秦漢時期都是難得的物質,膽子大點的都拿來私鑄錢幣了,誰會精工細琢去鑄劍?千金求劍是毫不誇張的說法。

在中國文化中,刀劍往往被賦予正義和正氣的道德色彩。早在先秦時代,季札掛劍就成為君子誠信的楷模。在俠士劍客眼中,刀劍是佩帶者的人格和精神的體現,標誌著一種伸張正義、見義勇為的社會責任,更是身份的象徵。

韓信落魄到接受漂母的一飯之恩,被人嘲笑,受胯下之辱,仍腰挎劍、手持書。只因堅信自己不會居於人下。劍是他不苟同於凡夫俗子,最後的執著和信仰。

大部分人是當不起遊俠的,沒劍沒財力。就像是現代人想出去旅遊一個樣,要先看看錢包鼓不鼓,再決定世界大不大、能走到哪。或者當花時間出去歷練,代價就是一邊打工一邊遊玩嘍。

俠義、俠義,俠等同於義嗎?

中國人最講求義的時代在春秋時期,那時候義與利的距離比較遠,沒有人認為它是一回事。所以,那時候的人,對義的註解令人震撼,令人肅然起敬。

比如程嬰救趙氏孤兒,比如介子推割肉救主,比如豫讓捨身報主。就連男女約會,都出了個寧可淹死也要守約的尾生。他們已經達到了“重義輕生”的地步,把“義”演繹到純而又純的地步。

俠之義,應該是包含性善,責任,公正,德行等。和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似乎又不同。

孔子認為:所謂義,就是“適宜”。每個人的行為,符合周禮和道德,就是“義”。君子以“義”為上;一個人,不僅要當仁不讓,而且還要見義勇為,看到適宜禮制的事情,不敢去做就不是真正的勇敢。儒家的這種觀點,對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見義勇為和助人為樂,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孟子進一步對“義”進行了闡述。在孟子看來,“義”和仁、禮、智一樣,都是人的本性。羞惡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沒有羞惡之心,不能稱其為人。他認為“義”就是,人的“羞惡之心”,也就是說,人之所以為人,應該對於自己丑惡的言行感到羞愧,對於他人的醜惡言行感到憎惡。

王娡不知道,她藏匿劉駒之女算不算義。但她想起劉駒在她懷裡喊痛,仍求死於她手時的笑;婉兒持虎兕劍,慘烈自盡的決絕;葉姑姑為全義僕之名,連殺僕從幾人後伏劍自絕的一地血腥,就忍不住淚如泉湧。

出於對劉駒和婉兒的負疚?還是對殘忍的皇權爭鬥無奈?無論如何,一個新生的嬰兒,未涉人世,卻帶著血緣的原罪被誅殺,是她不能放任不管的。

對於俠和義,王娡直覺上是,以國為重,才能是真俠義。為一人之利益或需求所驅動,不能稱之為俠義。

“袁盎應該不甘於寂寞的。帝王會讓這個真名士、假諫臣閒置嗎?”王娡說道,“郅校尉多跟進,看這個袁盎什麼時候回京。很可能,劇孟的投資很快見效。”

君君臣臣,這是個雙向奔赴的需求。君需要任人唯賢的賢名,臣需要忠君報效的平臺。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