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她與梁王有緣無分,只能做為太子姬為生存苟且。她沒有愛情。
想到這裡,她看看劉啟:“殿下,家令晁錯真不愧智囊!早就預言,劉濞燒山為錢,煮海為鹽,為漢室心腹大患……娡兒見啟兒哥哥對晁少傅言聽計從,他必有過人之處吧!”
“錯師生於潁川(今河南禹州),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因能文任太常掌故。朝廷徵召研究《尚書》之人,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濟南跟隨伏生學習《尚書》,接受儒家思想。學成歸來後,被父皇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後升為博士。”
“錯師任博士時,上《言太子宜知術數疏》,陳說太子應通曉治國的方法,得到父皇讚賞,讓孤拜其為家令,對孤甚多教誨。錯師能言善辯,善於分析問題,深合孤意,孤稱其為“智囊”。”
“前幾年,匈奴屢侵邊境,侵擾狄道,父皇發兵征討,晁師乘機向父皇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指出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父皇賜詔書,以示嘉獎。”
“錯師接著又上了《守邊勸農疏》,提出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邊的辦法抵禦外患,被父皇採納。於是錯師又上《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在姚翁口中,晁錯是一個好大喜功的嘴炮。但劉啟對晁錯的欣賞,也不是膚淺之見。那晁錯是有兩把刷子的。
漢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錯任太子家令時,文帝令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由文帝親自出題,就“明於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徵詢(即“策問”)。當時賈誼已死,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回答為最好(即《舉賢良對策》),深得文帝嘉許,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此後,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採納,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太子劉啟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等大臣並不喜歡晁錯,持反對態度。
晁錯與袁盎政見不合,所以互不相容,視對方為政敵、死對頭……
七國之亂,在削藩的問題上,袁盎是鴿派,晁錯是鷹派。最後的結局是,晁錯被景帝腰斬,袁盎得以重用。
若以忠奸論,晁錯無疑是忠臣。晁錯削弱諸侯的主張,是沒有私心的,是從大漢王朝的利益出發的。
若以智愚論,晁錯無疑是智者。晁錯看穿了諸侯坐大的必然後果,是非常有預見性的。
據姚翁說,“錯為人峭直刻深”,啥意思?直刻什麼的,一般都是用來形容法家人物的,每一個字,都在說晁錯這人不好相處,是個沒朋友的人。
所以,請求殺晁錯的,是以丞相為首的幾乎所有朝臣。至少,在漢朝這邊,軍隊也不會因為晁錯被殺,而喪失一點點戰鬥力。
諸侯聯軍那邊呢?他們反而有點亂套了。畢竟,幌子沒有了,他們就變成真正的造反派,行動起來好像有點名不正言不順了。
叛亂的七國分兩路進軍,齊國諸侯合體以後,去找趙國,趙國原地待命即可。吳楚聯軍走中原一條線,集合以後應該直接越過樑國,去滎陽佔領敖倉。
但後來呢?“天子為誅晁錯,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梁。”這個“遂”,很是意味深長。漢景帝讓袁盎告訴大家,晁錯已經被殺了,你們退了吧!
吳楚聯軍沒退的打算,但好像也失去了直接前進的理由,怎麼辦呢?咱跟梁國交過兵,要不繼續圍著梁國幹架吧。就這樣,七國的主力吳楚先把路線走偏了。
齊國諸侯那邊,比吳楚聯軍只差不好。按路線,本來是膠東到膠西,兩國一起去淄川,再前進到齊國,然後叫上濟南國,繼續前進趙國。
然而,此時又有一個諸侯掉鏈子了,他是退堂鼓藝術家齊王劉將閭。齊王覺得,晁錯被殺了,這事不好搞啊,我退出行不?
膠東、膠西和淄川國三王都走到齊國地界了,結果齊國不開門,這可把三王氣得不斷罵娘,隨後,三國決定也不往前走了,就在這裡打齊國,打到齊國投降為止。
至此,七國之亂,變成了七國很亂。
姚翁真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愛好者。不僅給王娡講了“七國之亂”的方方面面,還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西漢的統治者,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晁錯是儒家法家,二者兼有。到底儒法道,哪個更適合當前的漢政權統治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