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濞不僅驍勇善戰,而且極富經濟頭腦,主政吳國,將一片蠻荒之地治理得殷實富強。
吳地雖然蕭瑟蠻荒,但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煎礦得錢,煮水得鹽”。劉濞正是就地取材,開礦鑄錢,煮海水為鹽,使吳地富裕起來。
吳地最大的銅山在豫章郡。劉濞在此開山挖礦,冶銅造幣,使其成為我國古代著名的造幣之所。
得地方礦藏豐富之利,劉濞利用民間鑄幣合法的政策,大量開山造錢,國庫儲備充足。再者,銅又是當時生產工具原料與兵器製作原料,利用境內資源大量採銅,興盛農業,加強兵備,吳國迅速致富致強,對皇權構成巨大威脅。
而最早在揚州發展鹽業生產的,也是吳王劉濞。為方便運輸,劉濞開鑿了上官運鹽河。
這是一條以揚州為中心向江淮東部沿海地區開鑿的人工運河﹣﹣上官運鹽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上官運鹽河西通揚泰,東達海濱,溝通了江淮東部,連線江海平原,是跨地區的水上通道。它以揚州為起點自西向東連線了江都、泰州、姜堰、海安、如皋、南通。
吳國封地的濱海平原大量產鹽,劉濞以他的經濟敏感,看到食鹽的經營可以賺取巨大利益。由於漢初帝王忙於平定天下,尚未看到鹽業經營的巨大利潤空間,允許私自煮鹽並且無須上稅。劉濞藉機就地取材,大量開發鹽業。
樂萌曾去揚州遊玩。記得有一座財神廟,名為二王廟,但廟供奉的既不是財神爺趙公元帥,也不是關公關雲長,而是揚州歷史上的兩位吳王——夫差和劉鼻。
門上的對聯更是稀奇:“一殿兩王天下無,廟門正北世間少”。
劉濞有錢後,都不向老百姓徵收賦稅,相反,青壯年服役當兵,還據市場用工價格,給予補貼。
所以,百姓都擁護劉濞,吳國的統治相當穩固。
加上劉濞定期徵辟人才,賞賜百姓,又接納其他諸侯國和郡縣的逃亡人士,加以庇護,吳王劉溴更加名聲在外。
吳王劉溴如此多年,吳國儼然成為了一個獨立、強盛的東南大國。
傳統的價值觀是成王敗寇,但老百姓並不勢利看人,他們心中有桿秤﹣﹣只以功過評是非,不以勝敗論英雄。
歷史上有多少勝者,雖尊為君王,卻被歷史長河所湮沒。但也有一些敗者,用他們手中的權力成就了利及千秋的功業,而被歷史所銘記。
夫差與劉濞對古代揚州交通的發達與經濟的繁榮做出瞭如此巨大的歷史性功績,當地百姓感念這兩位最早開發揚州的人。
自漢代始,人民就建了二王廟,世代供奉祭祀他們。
但皇權之路,從來屍山血海鋪就。帝王將相,俱都身不由己。殘酷,而容不下一縷溫情……
想到這裡,王娡嘆口氣。
“殿下,所獻黃金如份量或成色不足﹐王削縣﹐侯免國。為什麼不用這個藉口,將那吳王劉濞削藩除國呢?”王娡提醒道。
聽到王娡的話,劉啟猛地站起身,他一擊掌,“是呀!我和父皇怎麼沒想到這個法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