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廢止肉刑,本意為給犯法之人改過自新,卻讓一些亡命徒肆無忌憚。加之有吳國這個避難所,讓大漢律令和別國法規形同虛設。
廢止肉刑,源於“緹縈救父”。
文帝十三年,吳王劉濞的王妃患了重症,寫信給齊王劉則,讓齊國名醫淳于意速來給王妃醫治。
吳國勢大,齊國王劉則不敢怠慢,馬上派車送淳于意日夜兼程趕往吳國。
路上,淳于意看到有一病婦倒臥路邊奄奄一息,醫者仁心,他忙叫停車,醫治病婦。訊息傳開,更多的病人找上來。
結果,淳于意耽誤了行程,晚了六天才趕到吳國都。而吳王妃卻在三天前便已去世。
吳王遷怒淳于意,卻又不好治罪,便派人將淳于意押送回齊國,並向齊王施壓要殺掉淳于意。齊王也不傻,便將這個燙手的山芋傳給了朝廷。
按漢律,當判淳于意肉刑,要被砍掉右腿。
淳于意的女兒緹縈,孝順且剛烈,為了給父親申冤,她跟隨父親一路,前往長安告御狀。
到了京城,在眾人幫忙下,緹縈終於見到了文帝。
緹縈說:“我父犯法,理應受刑,然而,倘若割掉他的鼻子或者砍斷他的腳,他就永遠是一個廢人了,就算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願意做官府的奴婢來替父贖罪,好讓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以孝治天下,而且身體力行。他為緹縈捨身救父的孝義而感動,同時,他覺得肉刑太殘酷了,一個人若犯了法,就成了廢人,永遠失去重新做人的機會。
文帝向廷尉張釋之瞭解到,吳王純屬挾私報復,便當場將淳于意的肉刑改為罰金四斤。接著又嘉獎緹縈孝義,獎金十斤,還親賜緹縈“千古孝女”牌匾。
之後,文帝清理肉刑。肉刑從商朝設立,到漢文帝時已有近2000年曆史,共200多種。如黥(刺面)、劓(割掉鼻子)、刖(砍斷腳)、宮(司馬遷那種)等。
文帝將黥、髡等刑罰改為城旦(築城)、舂米等,將劓、砍腳等刑罰改為打板子。文帝十四年,大漢全面廢止肉刑。
在詔書中文帝說道:“古時無肉刑而天下安寧,現在肉刑有三卻減不止”,文帝意識到若想天下安寧,還是需要仁德、教化。
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廢除肉刑的君主,從而贏得了“仁君”的美譽。
吳王劉濞接納容留逃犯,且毫無忌憚,不“引渡”遣返,豈不是與朝廷相悖而行?
哼!難道在別處是犯事刁民,到吳國就變身成良民了?
劉濞呀劉濞,你渾身是刺,讓朝廷無處下口,我王娡倒要看看,能不能拔掉你身上的刺!
進入吳國境內,季布他們到一家酒館用餐。
酒館內熱鬧喧囂。幾個黥面狂徒在飲酒豪言。這個說,他殺了幾個人;那個吹,他把亭長全家給梟首了……
王娡他們默聲不語,低頭吃飯。
忽然,他們被一聲狂叫驚住。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